[发明专利]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的终端发送或者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3938.5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51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贤镐;李润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W72/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夏凯;穆德骏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系统 用于 支持 传输 时间 间隔 终端 发送 或者 接收 上行 信号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TTI)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链路传输方法由终端执行并且可以包括下述步骤:接收包括上行链路许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如果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传输时间点和半持久(SPS)上行链路信号的传输时间点重叠,当通过其要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道的TTI长度比通过其要发送SPS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道的TTI长度长时,在传输时间点处仅通过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当中的第二信道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支持多个传输时间间隔、多个子载波间隔或多个处理时间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分组数据的时延是重要的性能度量之一,并且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LTE的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所谓的新RAT,是为了减少时延并且向最终用户提供更快速的因特网接入。
本发明提出与在支持减少时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或接收上行链路(UL)信号的方法有关的特征。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设计来解决问题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支持多个传输时间间隔、多个子载波间隔或多个处理时间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链路(UL)发送操作或与该UE进行通信的eNB的UL接收操作。
要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以上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如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技术方案
通过提供在无线通信中用于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的终端的上行链路发送方法,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该方法包括:接收包括上行链路许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当与上行链路许可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和半持久(SPS)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彼此重叠时,并且当在其上要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道的TTI长度比在其上要发送SPS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道的TTI长度长时,在传输定时仅在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当中的第二信道上执行上行链路信号传输。
另外或者可替选地,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当在从其中接收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子帧的下一个子帧(“子帧#n+1”)到其中要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子帧(“子帧#n+k”)的时间段期间接收包括用于调度具有比第一信道的TTI长度短的长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传输的第二上行链路许可的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时,在子帧#n+k中、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上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或者可替选地,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当在从其中接收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子帧的下一个子帧(“子帧#n+1”)到其中要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子帧(“子帧#n+k”)的时间段期间接收包括用于调度具有比第一信道的TTI长度短的长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传输的第二上行链路许可的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时,在子帧#n+k中、在具有比第一信道的TTI长度短的长度的第n TTI中、在缩短的PUCCH(SPUCCH)上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或者可替选地,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当在从其中接收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子帧的下一个子帧(“子帧#n+1”)到其中要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子帧(“子帧#n+k”)的时间段期间接收包括用于调度具有比第一信道的TTI长度短的长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传输的第二上行链路许可的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时,在子帧#n+k中、在不包括数据的第一信道上发送与上行链路许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或者可替选地,可以仅在子帧#n+k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被映射到的符号中使用传输功率。
另外或者可替选地,可以仅在子帧#n+k中的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指示的资源块当中的上行链路信号映射到的资源块中使用传输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39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