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压缩机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03196.6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3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饭塚国彰;吉田隆;佐佐木裕司;猪俣达身;小篠拓也;汤本良介;森孝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IHI |
主分类号: | F04D29/58 | 分类号: | F04D29/58;H02K5/20;H02K9/1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状部 定子部 内壳体 电动压缩机 马达壳体 第一槽 外周面 旋转轴 压缩机叶轮 包围 轴线旋转 螺旋状 内周面 外壳体 转子部 槽部 抵接 配置 | ||
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具备:旋转轴、压缩机叶轮、转子部、定子部以及马达壳体。马达壳体具备:内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定子部的第一筒状部;外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第二筒状部。定子部的外周面与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在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配置为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1周以上的第一槽部,第一槽部包括螺旋状的槽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压缩机具备圆筒状的马达壳体。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槽部。该槽部以通过配置于马达壳体的外侧的逆变器元件的附近的方式形成为螺旋状。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增压器具备固定于轴承壳体内的马达定子。专利文献2的电动增压器在马达定子的外侧具备构成水冷套的外套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85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08/020511号
在上述以往的电动增压器(电动压缩机)中,虽然考虑了逆变器元件、定子部的冷却,但对于收容于马达壳体的定子部的冷却效率并不充分。本公开对能够提高对定子部的冷却效率的电动压缩机进行说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动压缩机具备:旋转轴;压缩机叶轮,其安装于旋转轴;转子部,其安装于旋转轴;定子部,其配置于转子部的周围;以及马达壳体,其收容转子部和定子部。马达壳体具备:内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定子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外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第二筒状部。定子部的外周面与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在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槽部来作为冷却流路,该第一槽部配置为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1周以上。第一槽部包括螺旋状的槽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实现冷却效率提高的电动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增压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内壳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外壳体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III-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动压缩机具备:旋转轴;压缩机叶轮,其安装于旋转轴;转子部,其安装于旋转轴;定子部,其配置于转子部的周围;以及马达壳体,其收容转子部和定子部。马达壳体具备:内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定子部的第一筒状部;和外壳体,其包括包围并保持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第二筒状部。定子部的外周面与内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在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槽部来作为冷却流路,该第一槽部配置为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1周以上。第一槽部包括螺旋状的槽部。
根据该电动压缩机,通过使冷却液体在第一槽部流动,由此对内壳体进行冷却,从而对与该内壳体抵接的定子部进行冷却。第一槽部包括螺旋状的槽部,且形成为旋转1周以上,因此形成沿旋转轴的周向连续的槽部,并且能够以沿旋转轴延伸的方向边错位边连续的方式形成冷却流路。其结果,与以往相比较,能够使冷却流路形成得细长。与以往相比较,通过缩小冷却流路的截面积提高流速,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流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冷却效率。
在几个方式中,冷却流路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可以是紊流。在该情况下,与层流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冷却流体与内壳体之间的热传递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在几个方式中,第一槽部也可以配置于在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覆盖定子部的全长的范围。在该情况下,能够对定子部整体同样地冷却,从而能够抑制局部的温度上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IHI,未经株式会社IHI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31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机械
- 下一篇:离心压缩机、叶轮间隙控制装置和叶轮间隙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