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77703.5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41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超;苏东;刘彦梅;蔡永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碰撞力 汽车前副车架 右纵梁 左纵梁 车身 防撞梁 后横梁 前横梁 耗散 本实用新型 碰撞安全性 变形吸收 骨架结构 汽车车身 吸收碰撞 自身变形 第三级 第一级 传递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骨架结构技术的领域,提供汽车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防撞梁。碰撞时,碰撞力一部分由防撞梁变形吸收,另一部分传给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受碰撞力一部分传给前横梁,另一部分传给左纵梁和右纵梁,还有一部分传给车身;左纵梁和右纵梁所受碰撞力,一部分经自身变形所吸收耗散,另一部分传给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受的碰撞力,一部分传给后横梁,另一部分传给车身。因此,只有在第一级和第三级时,有一部分碰撞力传递给车身,采用上述汽车前副车架,其能够实现层层吸收碰撞能量和耗散碰撞力,碰撞安全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骨架结构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厂家对汽车的安全性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车身作为汽车碰撞的主要承载结构,应当具备通过合理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和耗散碰撞力的功能,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因此车身骨架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成为影响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因素。前副车架为车身骨架结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汽车正面碰撞的重要吸能部件及传力路径之一。通过前副车架,一部分碰撞力可以从车身下车体传导出去,从而分散了碰撞力,提高了车体的碰撞安全性。目前,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一般通过搭焊连接,因此,现有前副车架其吸收碰撞能量和耗散碰撞力的能力较低,碰撞安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汽车前副车架,旨在解决现有前副车架所存在的碰撞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汽车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防撞梁,所述前横梁、所述右纵梁、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左纵梁依序连接形成框架;所述前横梁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右纵梁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左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后横梁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右纵梁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左纵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防撞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分别与车身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设有供所述前横梁插设的第一腔体和供所述右纵梁插设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支架设有供所述前横梁插设的第三腔体和供所述左纵梁插设的第四腔体,所述第三支架设有供所述右纵梁插设的第五腔体和供所述后横梁插设的第六腔体,所述第四支架设有供所述左纵梁插设的第七腔体和供所述后横梁插设的第八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有第一安装臂,所述第一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有第二安装臂,所述第二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支架连接有第三安装臂,所述第三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支架连接有第四安装臂,所述第四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四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纵梁的表面和所述右纵梁的表面均设有弱化孔。
进一步地,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腔体的隔壁。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的两端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的支脚。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包括至少两节支撑部,相邻两节支撑部之间通过凸沿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的周向表面上设有弱化孔。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的形状为矩形或梯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副车架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777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