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能互补、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253840.5 | 申请日: | 2018-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45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 发明(设计)人: | 孟帅;贾维;黄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12/02 | 分类号: | F24D12/02;F24D1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32 北京市密云区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相变蓄热模块 水源热泵 能源梯级利用 空气源热泵 多能互补 管路连接 混水装置 燃气锅炉 热源 出水 本实用新型 不可逆损失 能源利用率 采暖管路 采暖末端 出口连接 传统功能 连接末端 热泵系统 有效解决 用户端 储能 入水 叠加 出口 补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能互补、能源梯级利用系统,属于热泵系统及储能技术领域,系统包含空气源热泵、相变蓄热模块、水源热泵、混水装置、燃气锅炉、用户端。空气源热泵作为相变蓄热模块的热源,出口通过管路连接相变蓄热模块入水,相变蓄热模块出水连接水源热泵入口,经水源热泵进一步提升水温,出口连接末端采暖管路;水源热泵出口同时与空气源热泵出水连接,之后经管路连接混水装置,连接末端用户;燃气锅炉直接连接用户采暖末端,作为补充热源。系统有效解决传统功能系统单一,能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实现了从低温到高温的能源梯级利用,效率叠加,同时降低了不可逆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系统及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能互补、能源梯级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能源领域面临环境问题、能源安全、及能源效率问题,传统化石能源过度开采、附带环境污染,常规能源供应系统运行特性各异,能源的综合利用相对不完善。为应对挑战,人类追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提升,其中能源梯级利用成为提升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市场上热泵产品由于其高效、可再生的特点得到发力推广,但应用形式比较单一,多热泵的,与相变储能技术联合运行方面实际应用案例较少,空气源高出水温度工况下运行效率不高,同时存在环境因素导致的效率降低问题,水源热泵系统对尾水回灌要求较高等因素,也限制了热泵的进一步深入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储能技术相结合的多能互补、能源梯级利用系统,系统简洁高效,能够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多种能源协调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能互补、能源梯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空气源热泵、相变蓄热模块、水源热泵、混水装置、燃气锅炉、用户端。空气源热泵作为相变蓄热模块的热源,出口通过管路连接相变蓄热模块入水,相变蓄热模块出水连接水源热泵入口,经水源热泵进一步提升水温,出口连接用户端采暖管路,管路回水回到空气源热泵,构成闭环;水源热泵出口同时与空气源热泵出水连接,之后经管路连接混水装置,连接用户端热水管路;燃气锅炉直接连接用户采暖末端,作为补充热源。
优选地,所述的空气源热泵出水温度控制在40℃~45℃工况,作为相变储能模块的热源,出口分两路,一路连接形变蓄热模块,一路连接混水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相变蓄热模块采用相变温度点为35~40℃的相变储能材料,包括结晶水合盐类、石蜡类、非石蜡有机类相变材料的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的水源热泵出水温度控制在75~80℃,出口分两路,一路直接连接用户端采暖管路,另一路连接混水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燃气锅炉作为补充热源,出口直接连接用户端采暖管路。
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优点和积极的效果。
1、空气源在出水温度40℃左右工况运行,机组热效率高于单一空气源热泵的55℃左右出水工况。
2、应用相变蓄热模块,将空气源产生的热量进行存储,解决能源供应时间和空间的不匹配问题。在用能低谷和室外温度较高时段通过储能设备存储热能,在用能高峰核对室外温度较低时段释放存储热能,提升水源热泵入水温度,提升系统整体效率。实现了空气源热泵、相变储能、水源热泵的联合组配,能量梯级利用。
3、空气源40℃左右出水与水源热泵80℃左右出水接入混水装置,连接用户端提供热水供应。
4、燃气该锅炉作为补充能源,在严寒或紧急情况下进行补充热源,供给用户用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能互补、能源梯级利用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538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