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缩管内压扩张模具及其构成的扩张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249501.X | 申请日: | 2018-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11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王从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进扬热缩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55/24 | 分类号: | B29C55/24;B29C35/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缩管内压 扩张 模具 及其 构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热缩管内压扩张模具及其构成的扩张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却不均匀,导致热缩管厚薄不均匀。热缩管内压扩张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上端面设有插口,模具本体内设有容纳空间,模具本体的模具壁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模具壁上设有至少一组冷却通道组,冷却通道组包括相互不连通、呈螺旋缠绕结构的冷却通道A和冷却通道B,冷却通道A的进水口A与冷却通道B的出水口B位于模具本体的一端,冷却通道B的出水口A与冷却通道B的进水口B位于模具本体的另一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可很好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缩管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使得热缩管均匀扩张、管壁厚度均匀的扩张模具及其构成的扩张装置。
背景技术
热缩管具有绝缘保护、密封防潮、机械补强、标识识别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天、军工、船舶、高铁、汽车以及核电等各个行业。热缩管的关键制造工艺有辐射交联和扩张定型,辐射交联能够改变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赋予高分子材料记忆功能,使其具有热缩性能。扩张技术对轴向收缩率起决定作用,扩张时,首先将扩前管加热到110℃~130℃,使其达到高弹态。
传统的热缩管扩张装置,由模具、冷却池和充气布袋构成。从烘箱取出被加热的扩前管,通过铁棒的辅助将充气布袋塞入扩前管中,然后将扩前管插入模具中,往充气布袋内充气,布袋膨胀,使得扩前管发生扩张,模具内空气通过模具上的排气孔被压出,然后将模具放入冷水池,冷水冷却,冷水冷却时人工搅水。传统的热缩管扩张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开始时冷水池水温低,但随着热传递,温度越来越高,使得冷却温度不均衡,无法控制冷却温度,导致成品热缩管厚薄不均匀,成品质量差;(2)冷水容易通过排气孔进入模具内,使得模具内有水,导致下一次用模具扩张的扩前管容易报废;(3)水的搅动,使得与模具接触的水温是不均匀的,水温低管壁厚,水温高管壁薄。
现在市面上又有新型的热缩管扩张装置,由模具、充气布袋和冷却铜管构成,冷却铜管缠绕在模具外壁上,冷却铜管内用于通入冷水进行降温。此种热缩管扩张装置的结构使得不会有冷却水进入模具内,但是其仍然存在着大量缺陷:(1)热交换效率差,使得生产效率低下;(2)冷却铜管容易堵住排气孔,导致被堵住对应的扩前管部分无法扩张;(3)水温不均匀,优先接触冷却水的扩前管前端部分与冷却水热交换,使得冷却水温度升高,从而使得扩前管后端接触的冷却水的温度较高,导致生产的热缩管产品质量不可控,热缩管管壁厚薄差距较大,报废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热缩管内压扩张模具,具有冷却均匀,使得热缩管的管壁厚薄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热缩管扩张装置,通过智能化的控制,对加工过程中进行温度控制,保证冷却温度恒定,使得生产的热缩管质量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热缩管内压扩张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上端面设有插口,模具本体内设有容纳空间,模具本体的模具壁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模具壁上设有至少一组冷却通道组,冷却通道组包括相互不连通、呈螺旋缠绕结构的冷却通道A 和冷却通道B,冷却通道A的进水口A与冷却通道B的出水口B位于模具本体的一端,冷却通道B的出水口A与冷却通道B的进水口B位于模具本体的另一端。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却通道组位于模具壁内,排气孔避开冷却通道组所在位置。
由上述热缩管内压扩张模具构成的扩张装置,包括机体、水箱、充气布袋,上述模具本体的进水口A、进水口B、出水口A、出水口B皆通过水管与水箱连通,模具本体设置在机体内,机体上开有与模具本体的插口连接的开口,供模具本体的插口与机体外界连通;充气布袋用于塞入扩前管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对水箱降温的降温风机,水箱/出水口A/出水口B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感应超过设定温度,降温风机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进扬热缩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进扬热缩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495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