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快速检测电热膜红外性能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204634.5 | 申请日: | 2018-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71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 发明(设计)人: | 胡泽平;谭化兵;刘海滨;季恒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J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6 | 代理人: | 肖淑芳;勾昌羽 |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膜 供电装置 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 传送装置 红外性能 快速检测 搭载装置 控制器 检测 通电 传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快速检测电热膜红外性能的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包括:搭载装置,用于搭载所要检测的电热膜;传送装置,用于将搭载有电热膜的搭载装置传送至供电装置和检测装置附近;供电装置,用于给所要检测的电热膜通电;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通电后的电热膜;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传送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和所述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传送装置和/或所述供电装置和/或所述检测装置。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使电热膜可以进行红外性能的快速检测,并且识别效果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大致涉及一种用于快速检测电热膜红外性能的装置,属于电热膜的工程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石墨烯穿戴类产品,类似石墨烯加热护膝、加热护腰及护颈类等发热类产品在相关行业,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检测此类产品质量的高低,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参考因素即红外发热性能,发热面积越大,发热越均匀,该产品性能质量越高。而工厂如何快速准确的检测其发热红外性能,这需要相应的设施,红外热像仪主要是检测电热膜的发热情况,所以在制造工艺中需要配备专门的红外测量仪器以及配套设备对电热膜进行批量性的检验,电热膜的红外性能对电热膜涉及到的产品性能包括使用寿命和使用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现有的红外测量手段和装置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对电热膜实现快速高效的批量性检测,每次红外测量只能人为测量单片电热膜,测量手段单一低效,无法实现红外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且每次测量由于红外热像仪的距离,稳定性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从而容易对电热膜性能指标作出错误判断,这些问题都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工厂使用的红外测量手段常规分以下两种:
第一种:人为测量,使用高精度的FLUCK TI200红外热像仪,或者普通的手持式热像仪,将一片电热膜平整的放置于台面,连接直接可调电源,通电后,手持热像仪对准电热膜,调整颜色及距离,查看红外发热情况,结束后,断开电源,连接下一片电热膜。此方法较为传统,缺点较多。1、电热膜置于台面,发热时底部热量无法及时散出,积累在电热膜上,导致发热温度数据不准确,影响判断;2、人为手持热像仪无法保证每次测量距离一致,测量中双手的抖动会造成对红外发热面积、均匀性的不直观感受;3、检测效率低下,平均每片电热膜测量时间在25s;4、由于是人为判断,没有标准用于判断产品合格与否,导致不同的检验员检测结果有较大出入。
第二种:采用简易的机械平台配合电热膜的测量治具来实现每片的快速测量,将电热膜固定在热像仪的正下方,处于通电状态的弹簧铜针在气压装置的作用下接触电热膜的电极,使用热像仪检测电热膜的红外性能。测量结束将弹簧铜针远离电热膜,再接着进行下一张电热膜的检测,保持热像仪的镜头与电热膜的距离一致。相比于第一种方法,红外测量的准确度有所提升,此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1、由于是人为判断,没有标准用于判断产品的合格与否,导致不同检验员检测结果有较大出入;2、无法快速的测量大批量的电热膜,每次更换电热膜都需要消耗时间,经实际测试,每片电热膜的测量时间为15s,1小时员工不间断测量仅能测900片,实际测量中,仅能测700片;3、由于电热膜位置与弹簧铜针距离较近,而弹簧铜针处于通电状态,检验员具有误接触到带电的弹簧铜针的风险。以上缺点是本方法在应用中无法有效克服的困难。
针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红外检测方法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和方法采用高精度手持式或固定式热像仪,配合图像分析软件,同时采用传输带的形式传输电热膜,能够快速检测电热膜的红外性能,并且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员工触电的风险,保证工厂能够快速检测大批量的电热膜。
背景技术部分的内容仅仅是实用新型人所知晓的技术,并不当然代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046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成本实现高功率老化型电子负载装置
- 下一篇:一种避雷器在线监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