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极群组铸焊自动装卸机械手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00806.1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991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赖光航;龚建;路俊斗;杨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5/00 | 分类号: | B25J15/00;B25J5/02;B22D19/04;B22D25/04 |
代理公司: | 34143 合肥东信智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学勇<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351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臂 机械手本体 气缸 本实用新型 电池极群组 连接绳索 滑移杆 连接板 自动装卸机械手 简化控制装置 竖直移动机构 水平移动机构 复位弹簧 降低设备 经济实用 控制效果 生产效率 生产需求 自动装卸 规模化 开合度 连接壳 夹持 铸焊 自动化 采购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极群组铸焊自动装卸机械手,包括水平移动机构、竖直移动机构和机械手本体,所述机械手本体包括气缸、连接壳、滑移杆、夹臂壳、第一夹臂连接板、第二夹臂连接板、第一连接绳索、第二连接绳索、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和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实现电池极群组的自动装卸,控制效果好,且机械手本体中所有夹臂均受同一套气缸及与气缸固定连接的滑移杆控制,简化控制装置,降低设备采购成本,机械手本体中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的开合度及夹持宽度可以调节,能满足不同产品型号的生产需求,经济实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利于企业的自动化与规模化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极群组铸焊自动装卸机械手。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的观念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紧随其后,新型电池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通常,工业用电池都有着高容量、高导电性能的优点,这些电池都是由多片相同的电池片串联得到的。在串联加工过程中会涉及铸焊工艺,铸焊便是将电池片的正极焊接在一起,负极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容量电池组。
铸焊工艺复杂,涉及到预备料、整料、去除氧化层、涂抹助焊剂等预处理工艺,其每道工序都会有独立的工作台,为了提高铸焊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从预备料、整料到去除氧化层的各个工序都需要自动装卸机械手来帮助电池极群组的搬运和装卸;另外不同的电池极群组的型号不同,采用的电池片的数量及厚度均存在差异,所以,为了满足生产需求,自动装卸机械手需要满足可调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极群组铸焊自动装卸机械手。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电池极群组铸焊自动装卸机械手,包括水平移动机构、竖直移动机构和机械手本体,所述水平移动机构包括水平导轨和水平移动支架,所述水平移动支架的顶部与水平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竖直移动机构包括竖直导轨和竖直移动支架,所述竖直导轨固定安装在水平移动支架的侧面,所述竖直移动支架的侧壁与竖直导轨滑动连接,所述机械手本体固定安装在竖直移动支架的侧壁上;所述机械手本体包括气缸、连接壳、滑移杆、夹臂壳、第一夹臂连接板、第二夹臂连接板、第一连接绳索、第二连接绳索、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和复位弹簧,所述连接壳固定安装在竖直移动支架的侧壁上,所述气缸固定安装在连接壳的一端,且气缸的伸缩杆贯穿连接壳的壳体延伸至连接壳的空腔内,所述滑移杆与气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夹臂壳为长方体筒状,所述夹臂壳固定安装在连接壳的下端面,所述第一夹臂连接板与夹臂壳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臂连接板与夹臂壳的内壁转动连接,且第一夹臂连接板与第二夹臂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绳索的下端与第一夹臂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上端与滑移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绳索的下端与第二夹臂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上端与滑移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臂连接板的上方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与夹臂壳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绳索绕过转轴远离第二夹臂连接板的一侧形成折线状,所述第一夹臂固定连接在第一夹臂连接板的下端,所述第二夹臂固定连接在第二夹臂连接板的下端,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一夹臂连接板与第二夹臂连接板之间,且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夹臂连接板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臂连接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壳的底部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连接壳的底部中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口的两侧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连接壳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夹臂壳的两侧各设有两个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设有与连接孔适配的通孔,所述连接耳分别位于复位弹簧的两侧,且同侧两个连接耳的孔间距为相邻两个连接孔孔间距的两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008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