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发送接收一体电路及燃气表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57279.0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25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饶志建;陈志华;方浩;蒋韦;陈正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23/04 | 分类号: | G08C23/04;G01F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魏亮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收发 红外发送 三极管 电路 负极 调整电路 燃气表 电阻 反相 电平转换电路 红外接收功能 硬件电路实现 发射极接地 信号发射端 电路结构 功能电路 供电电源 控制芯片 正极连接 集电极 输出端 构建 申请 | ||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红外发送接收一体电路及燃气表,属于功能电路领域,包括红外收发管,红外收发管的正极连接供电电源VCC,红外收发管的负极经电阻R5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6与控制芯片MCU的信号发射端相连;在红外收发管的负极还连接有信号放大与反相调整电路,信号放大与反相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平转换电路相连。在电路中通过使用单个红外收发管构建硬件电路实现红外发送和红外接收功能,在确保实现相同功能的同时有效简化了电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功能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发送接收一体电路及燃气表。
背景技术
红外通信技术作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凭借其低成本、跨平台、点对点高速数据连接、无线数据传输、低功耗、保密性强等特点,被目前主流的软件和硬件平台所支持。在现有技术中,红外通信技术的硬件设计主要分为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两部分组成,
目前的红外通信技术中,将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分为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两部分组成,电路设计复杂,所用元器件数量较多,硬件设计成本较高,电路功能运用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红外发送接收一体电路及燃气表,能够使用单个红外收发管完成红外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提出了一种红外发送接收一体电路,包括:控制芯片MCU及配合红外收发管工作的电路模块,所述红外收发管的正极连接供电电源VCC,红外收发管的负极经电阻R5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 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6与控制芯片MCU的信号发射端相连;
在红外收发管的负极还连接有信号放大与反相调整电路,信号放大与反相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与电平转换电路相连;
当接收一体电路执行红外信号发送功能时,控制芯片MCU生成高电平的 MCU-TXD信号,三极管Q4饱和导通,Q4的集电极被发射极拉到低电平,红外收发管正向导通,发出红外线;
当接收一体电路执行红外信号接收功能时,电平转换电路对输入信号进行电平转换,电阻R10将电流的变化转换为电压的变化,再送到输出端以 MCU-RXD信号的形式进入控制芯片MCU处理。
可选的,所述信号放大与反相调整电路包括:
三极管Q5,三极管Q5的基极经电阻R7与红外收发管的负极相连,三极管 Q5的发射极与供电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一方面经电阻R9接地,另一方面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
其中,在三极管Q5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还设有偏置电阻R8。
可选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
三极管Q6,三极管Q6的基极与前端反相放大电路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地相连,三极管Q6的集电极经电阻R10与供电电源VCC连接,另一方面与控制芯片MCU的信号接收端相连。
可选的,当接收到控制芯片MCU的信号发射端输出的高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4导通,红外收发管正向导通,发出红外线。
可选的,所述三极管Q4、Q6为PNP型三极管。
可选的,所述三极管Q5为NPN型三极管。
可选的,红外收发管型号为IR333/H0/L10。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燃气表,燃气表中安装有前述一种红外发送接收一体电路,能够使用单个红外收发管完成红外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572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