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模块及炉盖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57074.2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41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方元;蔡全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18 | 分类号: | F27D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张瑾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盖 模块底板 迷宫流道 侧壁 流道 内置 冷却水进水管口 冷却水出水管 冷却水路 模块侧壁 有效解决 热炉 本实用新型 冷却水回水 布置方式 冷却水管 内部中空 水质变化 温度均匀 出水口 换热量 进水口 迷宫 明管 冷却 架设 水资源 堵塞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模块,包括模块底板、模块侧壁、冷却水进水管口和冷却水出水管口,模块底板和模块侧壁内部中空,分别设置有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侧壁流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冷却水进水管口相连通的进水口,以及与模块底板的迷宫流道相连通的出水口,模块底板的迷宫流道出水端连接冷却水出水管口。该实用新型将冷却水路内置在炉盖模块内部,有效解决了现有冷却水管明管架设,凌乱错杂给维护人员造成的不便;同时冷却水路通过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的布置方式,使得炉盖模块的各部位温度均匀,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炉盖各部位换热量不同,导致冷却水资源未有效利用或冷却水回水温度较高容易引起水质变化堵塞管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矿热电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模块及炉盖。
背景技术
矿热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高温区域设备需要通过冷却来保证其正常的工作,循环水冷却作为一种较为方便、有效的冷却方式被广泛使用。高温设备在以往的通水冷却方式中,普遍是采用冷却管路沿设备周边明设,架空铺设引至冷却设备接口处,经水管、管接头、绝缘胶管、引至被冷却设备。这种架设方式显得管路非常凌乱错杂,给后期的设备维护人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由于炉盖不同地方冷却换热量的大小是不同的,每趟管路只连接有一个炉盖模块,导致冷却水的升温的区间很大,换热量大的模块回水温度较高,水质容易发生变化,易结垢,堵塞管路;而换热量小的模块回水温度较低,未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造成电能的浪费及生产成本的增加,且各炉盖模块内部也因流道的设计不同,温度均匀性存在较大的差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炉盖各部位换热量不同,导致冷却水资源未有效利用或冷却水回水温度较高容易引起水质变化堵塞管路,以及水管明管架设,凌乱错杂给维护人员造成很大不便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模块,包括模块底板、模块侧壁、冷却水进水管口和冷却水出水管口,所述模块底板和模块侧壁内部中空,分别设置有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所述侧壁流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冷却水进水管口相连通的进水口,以及与模块底板的迷宫流道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模块底板的迷宫流道出水端连接冷却水出水管口。
进一步的,所述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均具有两路并行的水路,且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的水路一一对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进水管口和冷却水出水管口均设置在炉盖模块的中心线上,所述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的两路水路均以炉盖模块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底板与炉盖下料口之间设置环形夹层,所述冷却水进水管口设置在环形夹层内。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底板的迷宫流道包括横向流道和纵向流道,所述横向流道一端与所述侧壁流道相连,另一端与纵向流道一端相连,所述纵向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水出水管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底板的迷宫流道截面形状为100mm×16mm的矩形。
进一步的,所述模块侧壁沿炉盖下料口径向布置,且所述侧壁流道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相邻炉盖模块连接的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均采用钢板焊接而成。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包括若干个上述的炉盖模块,各炉盖模块之间通过连接件紧固拼接成炉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模块将冷却水路内置在炉盖模块内部,有效解决了现有冷却水管明管架设,凌乱错杂给维护人员造成的不便;同时冷却水路通过迷宫流道和侧壁流道的布置方式,使得炉盖模块的各部位温度均匀,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炉盖各部位换热量不同,导致冷却水资源未有效利用或冷却水回水温度较高容易引起水质变化堵塞管路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570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