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空降尘除霾多功能静电喷水雾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152110.6 | 申请日: | 2018-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46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 发明(设计)人: | 俞绍才;李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 代理公司: | 33212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世骏<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控制系统 风送系统 喷淋系统 本实用新型 喷水雾装置 水源供给 射雾器 密闭 水管 鼓风机 多功能静电 信号接收器 安装操作 发射信号 风送管道 控制平台 全自动化 远程控制 装置安装 装置构造 风通道 蓄水器 主结构 喷筒 水泵 零部件 高空 一体化 监测 灵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水雾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空降尘除霾多功能静电喷水雾装置。包括由水管或密闭风通道连接的水源供给系统、风送系统、喷淋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水源供给系统包括通过水管相连的蓄水器与水泵,喷淋系统包括射雾器,射雾器的主结构为密闭短道喷筒;喷淋系统通过风送管道连有风送系统,风送系统包括鼓风机。智能控制系统,利用LPC技术对装置进行实时的远程控制和监测,通过控制平台发射信号到各个信号接收器。本实用新型装置构造易于理解,零部件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全自动化,装置安装操作灵活且能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体积长度的调整,安装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水雾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空降尘除霾多功能静电喷水雾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现在并没有易于安装和维护,适用于多种场合且具备多种功能的喷水雾装置。国内对于地面扬尘与雾霾的清除方法主要为固定式或移动式喷水或喷雾,液滴粒径相对于扬尘与霾的去除效率低,大多没有水雾荷电,喷出的液滴对于空气中的颗粒没有吸附性,且不能长时期维持除尘效果。另外,这些喷雾除霾装置一般体积较大,制造、维护、运行成本高。同时,在不需要除霾降尘的时间被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且一般的喷雾装置作用面积较小,无法在大型城市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总体来说,现有的喷雾装置存在制造、运维成本高,荷电技术不够普及,作用面积小,对喷雾的粒径无法精确控制,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空降尘除霾多功能静电喷水雾装置。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高空降尘除霾多功能静电喷水雾装置,包括由水管或密闭风通道连接的水源供给系统、风送系统、喷淋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水源供给系统包括通过水管相连的蓄水器与水泵,用于蓄积或抽调水源供给整个装置。水管管路上设有稳流阀,用于调节整个系统的水流量。水泵还与静电发生器相连;在水流通过水泵输送进入喷淋系统前,由静电发生器将水流附上电荷。喷淋系统包括射雾器,射雾器的主结构为密闭短道喷筒,内设有喷杆与射雾器水管。喷杆与射雾器水管一端相连,由密闭短道喷筒侧面伸出与外部的水管相连,射雾器水管另一端通过水管与所述静电发生器相连,喷杆端部固定于喷筒前端面上。喷筒前端面的外沿设有雾化喷嘴,喷杆前端也为喷嘴结构,两种喷嘴喷射出的水滴雾化效果不同,喷出的粒径也不同。
喷淋系统的密闭短道喷筒尾部通过风送管道连有风送系统,风送系统包括鼓风机,鼓风机还连接电机。用于输送强劲风力到喷淋系统,从而增加喷筒中水滴的雾化效果和射程。
水源供给系统、风送系统、喷淋系统、自动控制装置中均安装有接收智能控制系统发出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器和转换器,用于调节雾化效果、喷淋水量、密闭短道喷筒的旋转俯仰,接收器位于各系统中便于接收信号且避免日晒雨淋的部位。
智能控制系统,利用LPC技术对装置进行实时的远程控制和监测,通过控制平台发射信号到各个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转化为控制信号对各个器件进行相应控制,达到控制喷射粒径大小,射程,水量,喷射仰俯角和水平角度进行调节的效果。
作为一种改进,射雾器的雾滴射程大于30m,最大负荷时可达80m,且喷射的雾状液体粒径在50~200μm之间,单个辐射到地面的作用面积约为2000m2。
作为一种改进,喷筒和喷杆的喷嘴具有不同的口径,用于喷射不同粒径的雾化水滴。
作为一种改进,喷杆、射雾器水管及喷嘴均为双层结构,且双层结构是指内层采用塑料材质、外层采用金属材质制造的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射雾器后端有一控制装置,用以接收智能控制系统的信号,通过控制装置的信号转换,实现密闭短道喷筒仰角-45°~45°,水平360°旋转的功能,增大雾滴的喷淋面积。
作为一种改进,装置为单套使用或多套组装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521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