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29150.9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92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颜会云;贺海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市春生五金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01 | 代理人: | 彭志坚 |
地址: | 51905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腔 上内模 冷料 流道结构 注塑模具 流道口 下内模 主流道 插件 流道 本实用新型 贯穿孔 上表面 下端 连通 接头连接 上下拼接 塑胶零件 向下凹陷 中心连通 可拆装 下表面 成型 残留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包括上内模以及下内模;所述上内模上开设有贯穿孔,上内模通过贯穿孔可拆装地设有流道插件,流道插件的顶部形成向下凹陷的流道口,流道插件内于流道口的下端设有连通流道口的主流道;所述下内模对应主流道于其上表面设有冷料腔,主流道的下端与冷料腔的中心连通,上内模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四个上成型腔,下内模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四个与上成型腔配合的下成型腔,上成型腔与下成型腔上下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成型腔,冷料腔靠近两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接头,每个接头连接一个成型腔,冷料腔通过接头与成型腔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注塑模具流道结构能有效减低成型后塑胶零件上的残留应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塑胶零件经电镀制成塑胶电镀零件,但电镀前塑胶零件上残留的应力会对电镀后的塑胶电镀零件的高低温功能测试造成影响,应力残留过多会导致塑胶电镀零件的高低温功能测试失败,零件的电镀层开裂,脱落;为减低塑胶零件上的残留应力,需要对生产该塑胶零件的注塑模具进行改良,特别是模具流道,一般的流道方式在注塑成型时熔液对流道和零件型腔直冲力较大,导致成型后塑胶零件上的残留应力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减低成型后塑胶零件上的残留应力的注塑模具流道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包括上内模以及下内模;所述上内模上开设有贯穿孔,上内模通过贯穿孔可拆装地设有流道插件,流道插件的顶部形成向下凹陷的流道口,流道插件内于流道口的下端设有连通流道口的主流道;所述下内模对应主流道于其上表面设有冷料腔,主流道的下端与冷料腔的中心连通,上内模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四个上成型腔,下内模的上表面上分别设有四个与上成型腔配合的下成型腔,上成型腔与下成型腔上下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成型腔,冷料腔靠近两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接头,每个接头连接一个成型腔,冷料腔通过接头与成型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流道口呈倒圆锥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主流道呈倒圆锥状,主流道连通流道口的一端内径相对于另一端内径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冷料腔呈矩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冷料腔的中心设有分流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冷料腔靠近两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分流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塑模具流道结构能有效减低成型后塑胶零件上的残留应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注塑模具流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注塑模具流道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市春生五金工业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市春生五金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291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嘴尖、热嘴组件、热流道系统
- 下一篇:一种托板支架抽芯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