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炉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26853.6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10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廖林波;王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8 | 分类号: | F24C7/08;F24C7/06;F24C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佩;刘芳 |
地址: | 31201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壳 散热风机 进风孔 灯板 上凹 发热元件 电磁炉 侧壁 本实用新型 电路板组件 散热效果 出风孔 线圈盘 凹进 底面 内腔 吸入 积水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底壳(1)内设有散热风机(5)、发热元件以及灯板,发热元件包括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01)和出风孔(120),底壳(1)的底面(111)的部分朝向底壳(1)的内腔凹进形成上凹区(10);上凹区(10)的至少部分侧壁(100)位于散热风机(5)和灯板之间,至少部分进风孔(101)开设在上凹区(10)的侧壁(100)的位于散热风机(5)和灯板之间的部分上,从而降低了桌面上的积水从进风孔被吸入至底壳内的几率,且提高了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腔中的散热风机、发热元件以及灯板。其中,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用于为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其中,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将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了电磁炉的散热。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的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底壳的底壁距离桌面比较近,尤其是对于外形较薄的电磁炉,其底壁到桌面的空间特别狭小,散热风机工作时,容易将桌面上的积水等吸入至底壳内腔中,导致底壳内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者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进而导致电磁炉损坏以及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降低桌面上的积水进入至底壳内的几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内设有散热风机、发热元件以及灯板;所述发热元件包括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底壳的底面的部分朝向所述底壳的内腔凹进形成上凹区;
所述上凹区的至少部分侧壁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灯板之间,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上凹区的侧壁的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灯板之间的部分上。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使底壳的底面的部分朝向底壳的内腔凹进形成上凹区,使上凹区的至少部分侧壁位于散热风机和灯板之间,将至少部分进风孔开设在上凹区的侧壁的位于散热风机和灯板之间的部分上,由于至少部分进风孔开设在上凹区的侧壁上,即,进风孔所在的高度比底壳的底壁所在的高度要高,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桌面上的积水从进风孔被吸入至底壳内的几率;而且,由于在电磁炉工作时,灯板所在区域的热量很小,通过使上凹区的至少开设有进风孔的侧壁位于散热风机和灯板之间,使得从进风孔进入至散热风机进风面的冷却风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另外,由于灯板所在区域的空间相对于线圈盘、电路板组件所在空间更充裕,使上凹区的开设有进风孔的侧壁位于散热风机和灯板之间,可避免侧壁对底壳内的其他零部件造成干涉,使得上凹区以及进风孔的开设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位于所述底壳的底面的与所述灯板对应的位置。
由于灯板所在的区域空间比较宽裕,将整个上凹区设置在底壳底面的与灯板对应的位置,使得上凹区的开设更加方便,不会对底壳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涉;而且,由于电磁炉工作时,灯板所在区域的热量很小,通过使整个上凹区与灯板位置对应,从而使得从上凹区的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的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
所述进风孔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面所在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268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