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加热板及制冷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105795.9 | 申请日: | 2018-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199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 发明(设计)人: | 赵云;任伟;常见虎;何仁庶;王红娟;施红玉;盛庆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D21/08 | 分类号: | F25D21/08;F25D11/00 |
| 代理公司: | 11002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加热板 加热区域 蒸发器 发热功率 加热 制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加热形式 温度过高 温度均匀 制冷设备 逐渐增加 多空间 面加热 渐变 板状 箱胆 占用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提供电加热板及制冷设备。在电加热板上沿着设定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加热区域,沿着设定方向上多个加热区域的单位面积发热功率逐渐增加。该种电加热板,其由于采用板状的结构形式,其加热形式为面加热,因此加热温度均匀。此外,由于沿着设定方向上多个加热区域的单位面积发热功率渐变,因此应用于给蒸发器加热时,可以避免蒸发器局部温度过高。并且,电加热板可以方便安装至蒸发器和箱胆之间,其不会占用太多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板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以冰箱为例,制冷设备的蒸发器2化霜除冰时采用的加热器1都是管式加热器1的形式,加热器1为钢管加热器1,安装在蒸发器2底部。工作时,加热器1同时向四周传递热量,而冰箱化霜退出条件是以传感器的温度为时间基准,为保证化霜效果,传感器一般装配在蒸发器2上距离加热器1较远的进口位置。
加热器1工作时,热量以管式加热器1加热的方式,自下而上辐射,直至传感器达到设定温度,冰箱才会退出化霜模式,这样就导致蒸发器2下部的铝管、翅片、冷媒等局部温度过高。如表1所测数据:
化霜退出时,蒸发器下部温度>40℃,造成热量损失。
现有加热器的缺点包括:管式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不均匀;加热器整体温度固定,加热过程中导致蒸发器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热量损失;加热器空间体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加热板,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热器加热温度不均匀,存在热量损失,以及加热器空间体积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板,在所述电加热板上沿着设定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加热区域,沿着所述设定方向上多个所述加热区域的单位面积发热功率逐渐增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电加热板包括第一导电发热层,在所述第一导电发热层的其中一侧设置有第一绝缘导热层,在所述第一导电发热层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绝缘隔热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发热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导热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导电发热层与所述第一绝缘隔热层之间均采用导热胶层粘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电加热板包括第一导电发热层,在所述第一导电发热层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绝缘导热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发热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导热层之间采用导热胶层粘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发热层为石墨烯加热膜,且不同所述加热区域的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的网格分布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该种电加热板,其由于采用板状的结构形式,其加热形式为面加热,因此加热温度均匀。此外,由于沿着设定方向上多个加热区域的单位面积发热功率渐变,因此应用于给蒸发器加热时,可以避免蒸发器局部温度过高。并且,电加热板可以方便安装至蒸发器和箱胆之间,其不会占用太多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设置在箱胆内的蒸发器,在所述箱胆和蒸发器之间设置有上述电加热板,所述电加热板的一侧与所述箱胆的内表面相对,另一侧与所述蒸发器相对,且从上至下多个所述加热区域的单位面积发热功率逐渐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057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