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声波技术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灵活性运行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89923.5 | 申请日: | 201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9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茂龙;吕海生;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06 | 分类号: | F23C10/06;F23C10/2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流化床锅炉 本实用新型 声波技术 分离器 炉膛 锅炉燃烧效率 飞灰可燃物 石灰石 声波 给煤装置 环境效益 粒径分布 水平烟道 送粉装置 尾部烟道 污染气体 循环倍率 烟气粉尘 返料器 中心筒 低氮 团聚 锅炉 燃烧 灵活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声波技术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灵活性运行的系统,包括石灰石送粉装置、给煤装置、炉膛、水平烟道、中心筒、分离器、返料器和尾部烟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声波团聚效应可灵活地改变烟气粉尘的粒径分布,增加物料的循环倍率,直接有利于提高锅炉燃烧效率,降低飞灰可燃物指标,产生经济效益;间接利于低氮燃烧,降低锅炉SO2、NOX等污染气体的排放浓度,产生环境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声波技术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灵活性运行的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环境局势日趋紧张,雾霾、煤雨等极端气候层出不穷,各行业节能减排标准日益提高,火电行业的发电煤耗与污染物排放更是重中之重。同时,伴随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全国范围“弃风”、“弃光”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冬季供暖期,装机占比很高的供热火电机组因为供热导致可再生发电的上网空间非常有限,提升火电厂运行灵活性迫在眉睫。
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流态化燃烧,主要结构包括燃烧室(包括密相区和稀相区)和循环回炉(包括高温气固分离器和返料系统)两大部分,主循环回路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其主要作用是将大量的大颗粒高温固体物料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送回燃烧室,以维持燃烧室稳定的流态化状态,保证燃料和脱硫剂多次循环、反复燃烧和反应,以提高燃烧效率和脱硫效率。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物料循环与锅炉燃烧运行息息相关。现有的物料循环调整方式主要依托于锅炉一次风流量调整,手段单一,考虑锅炉负荷及环保要求,难以实现灵活性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声波技术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灵活性运行的系统,解决了现有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物料循环调整方式存在手段单一、难以实现灵活性运行的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声波技术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灵活性运行的系统,包括石灰石送粉装置、给煤装置、炉膛、水平烟道、中心筒、分离器、返料器和尾部烟道,其中,石灰石送粉装置的出口和给煤装置的出口均连接炉膛的底部进口,炉膛的烟气出口通过水平烟道连接分离器的入口,分离器上设置有用于大颗粒粉尘出口的返料风口,通过返料风口连接返料器的入口,返料器的出口连接炉膛的大颗粒粉尘入口;分离器上的小颗粒粉尘出口连接中心筒的入口,中心筒的出口连接尾部烟道的入口;炉膛的底部还设置有一次风口;
其中,水平烟道上设置有声波发射装置。
优选地,声波发射装置包括扬声器、压缩式驱动装置和远端控制装置,其中,扬声器设置有若干个,均布在水平烟道的两侧壁上;同时,扬声器与压缩式驱动装置连接,压缩式驱动装置和远端控制装置连接。
优选地,炉膛的侧壁上设置有二次风口。
优选地,炉膛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渣口,该排渣口连接有冷渣器,冷渣器的出口连接排渣装置。
优选地,炉膛的顶部设置有水冷壁,所述水冷壁的出口连接汽水分离装置的入口,汽水分离装置的出口连接尾部烟道的入口。
优选地,尾部烟道包括烟道本体、灰斗和烟囱,其中,烟道本体的出口连接灰斗的入口,灰斗的出口连接烟囱的入口。
优选地,烟道本体内腔中设置有过滤器、再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中心筒的出口连接过滤器的入口,过滤器的出口依次经过再热器和省煤器连接空气预热器的入口,空气预热器的出口连接灰斗的入口。
优选地,灰斗的出口和烟囱的入口之间设置有引风机。
优选地,空气预热器的空气入口连接有一次风机和二次风机;空气预热器的空气出口连接炉膛的进风口;一次风机的出口还设置有一支路,该支路连接返料风机的入口,返料风机的出口连接返料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899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