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夹持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73173.2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501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于建新;刘经文;单志超;李里;蒋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00 | 分类号: | B25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黄玉东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持 夹持工具 本实用新型 夹柄 绝缘材料 握柄 抓取 高压操作 拉紧元件 连接元件 转动连接 掉落 防滑 绝缘 施力 侧面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夹持工具,包括:以连接元件转动连接的二个夹柄;以绝缘材料组成,分别连接二个夹柄的后端的二个握柄;二端分别连接二个握柄的拉紧元件;以及以绝缘材料组成,分别连接二个夹柄的前端的二个夹取头,其中二个夹取头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个凹槽,位于二个夹取头相互朝向的侧面上。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工具制作成本低、便于操作、兼顾绝缘与防滑的功能、降低高压操作的风险,允许操作者多角度夹持所要夹持的元件,且对不同尺寸的所要夹持的元件都有一定的通用性;操作者可以轻松抓取所要夹持的元件,且在操作者不施力时,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工具仍可紧紧夹住所要夹持的元件防止其掉落,提高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的安装与拆卸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夹持工具。
背景技术
在高压电池包的前期开发阶段,会需要进行试制工作,也就是将模组、铜排、支架、壳体、控制器等各个散件按照设计方案以一定的装配关系进行组装。目前的电池包生产企业,尤其是在试制阶段以及返修检测阶段,缺少批量生产自动化设备,往往由人工直接操作,并缺少专业的操作保护工具。
高压电池包属于高压电器件,额定电压高达400伏特。对于铜排在电池包内的安装或拆卸,由于其处于高压工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的保护工具的话,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对于高压电池包内铜排的安装与拆卸,并未采用专门的设备,操作者大多采用传统的钳子等非专业工具进行操作。例如像是常见的金属钳,虽然手柄处有防滑套,但由于不是专门针对高压操作设计的,其绝缘性并不能得到保障。其钳口是金属材质,在操作时如果误触零部件,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可能会引发短路,造成危险。同时,也存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电弧引发危险的可能。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款夹持工具,能够特别针对电池包的特性及其中的铜排等元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在保护操作者的安全的前提之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设计一款夹持工具,能够保障操作者在高电压工况下安装拆卸电池包的安全,并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夹持工具,包括:以连接元件转动连接的二个夹柄;以绝缘材料组成,分别连接二个夹柄的后端的二个握柄;二端分别连接二个握柄的拉紧元件;以及以绝缘材料组成,分别连接二个夹柄的前端的多个夹取头,其中多个夹取头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个凹槽,位于多个夹取头的其中二个夹取头相互朝向的侧面上。
优选地是,在二个夹取头之间的距离为其极小值时,二个夹取头在平行方向上延伸。这样夹取头能有较大的相互平行闭合的部分,藉此方便夹持体积较大的元件。
优选地,拉紧元件为拉紧弹簧。优选地是,在夹持工具未受外力时,拉紧元件拉紧,使得二个夹取头之间的距离为其极小值。更优选地是,在夹持工具未受外力时,拉紧元件拉紧,使得二个夹取头相互接触。这样在操作夹持工具时较为省力,可以有效减少操作者的疲劳,使其更轻松抓取所要夹持的元件,并防止由于操作者手掌不施力或是用力不足导致所要夹持的元件掉落。
优选地是,夹取头以绝缘橡胶组成。优选地是,握柄以绝缘橡胶组成。这样可以防止导电,避免短路或者是电弧的产生引发危险,并兼顾绝缘与防滑的功能。
优选地是,多个夹取头的其中二个夹取头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凹槽,位于二个夹取头相互朝向的侧面上。更优选地是,在二个夹取头为接触时,二个夹取头的其中一者上的至少一个凹槽,与二个夹取头的另一者上的至少一个凹槽相互对接。优选地是,二个夹取头的其中一者上的至少一个凹槽,与二个夹取头的另一者上的至少一个凹槽大小相等。优选地是,凹槽的深度大于凹槽的开口宽度的一半。这样可以使得夹取头更便利地、并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夹持不同的所要夹持的元件(例如是不同厚度的铜排)。
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工具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731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