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螺纹铜管螺旋角取样剖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70831.2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13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王伟;章祥华;杭晶;叶宗良;马铁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B23D79/00;B25H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任翠月 |
地址: | 20140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块 铜管 导向滑轨 固定基座 刀头 刀架 夹持 本实用新型 内螺纹铜管 夹持装置 安置槽 管装置 螺旋角 取样 固定设置 相对设置 行进位置 直线型 侧壁 滑接 滑行 受限 平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螺纹铜管螺旋角取样剖管装置,包括固定基座、导向滑轨、刀架、刀头和用于夹持铜管的铜管夹持装置,导向滑轨固定设置在固定基座上,刀头设置在刀架上,刀架滑接在导向滑轨上,铜管夹持装置包括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相对设置在固定基座上,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之间形成直线型的铜管安置槽,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均用于夹持铜管的侧壁,铜管安置槽平行于导向滑轨设置。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对铜管进行夹持,进而对铜管进行定位,而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的相对位置受到固定基座限制。同时刀头的滑行方向被限制在导向滑轨上,因此刀头的行进位置同样受限于固定基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螺纹铜管螺旋角取样剖管装置,属于内螺纹铜管螺旋角测量时样品的制备(剖管、划线)领域。
【背景技术】
内螺纹铜管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和蒸发器。随着两器传热的强化需求,内螺纹成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大螺旋角内螺纹铜管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内螺纹铜管又称非平滑管,是指外表面光滑,内表面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规则螺纹的铜管。因此与同规格光管相比增加了热交换面积,提高制冷剂侧的热传导率,使得气液界面的扰动大大增加,内螺纹铜管的底部与顶部的制冷剂液体得到有效搅拌,同时由于表面张力使液膜变薄等原因,使得其传热系数增大。
内螺纹铜管螺旋角的存在是为了使流体旋转,使管道中流体产生与径向不同的二次流,增加湍流的强度,从而使对流换热得到加强,换热系数随之增加,所以螺旋角增大能增强换热系数,但随着螺旋角的增大,压力损失也随之增加,故螺旋角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需要精确控制。目前内螺纹铜管的螺旋角控制公差范围为±2°。
国家标准GB/T 20928《无缝内螺纹管》对于螺旋角测量的规定:将管材纵向剖开,展平,找出纵向基准线,用量角器读出螺旋角。目前取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划线,剪刀剖开管件,该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操作误差大,另一种是线切割管件,该方法操作精度要求高、步骤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内螺纹铜管螺旋角取样剖管装置,用于精准且简便地对铜管进行切割,进而提升螺旋角测量精度。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螺纹铜管螺旋角取样剖管装置,包括固定基座、导向滑轨、刀架、刀头和用于夹持铜管的铜管夹持装置,导向滑轨固定设置在固定基座上,刀头设置在刀架上,刀架滑接在导向滑轨上,铜管夹持装置包括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相对设置在固定基座上,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之间形成直线型的铜管安置槽,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均用于夹持铜管的侧壁,铜管安置槽平行于导向滑轨设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对铜管进行夹持,进而对铜管进行定位,而一号夹块和二号夹块的相对位置受到固定基座限制。同时刀头的滑行方向被限制在导向滑轨上,因此刀头的行进位置同样受限于固定基座。因此当铜管固定在铜管安置槽内后,刀头的行进方向能够与铜管的轴向相互匹配,保证了切割精度,同时操作也十分便捷。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号夹块和/或二号夹块活动安装在固定基座上,用以调节铜管安置槽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铜管夹持装置还包括一号紧固架和二号紧固架,一号紧固架和二号紧固架均设置在固定基座上,且一号紧固架和二号紧固架分别设置在铜管安置槽的两端,一号紧固架和二号紧固架均用于对铜管的端部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号紧固架上开设有一号紧固孔,二号紧固架上开设有二号紧固孔,一号紧固孔和二号紧固孔均用于固定铜管的端部,一号紧固孔的内径、二号紧固孔的内径与铜管安置槽的宽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铜管安置槽的宽度为5mm-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70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布面密度快速实测装置
- 下一篇:土壤样品采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