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67351.0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48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菲泰科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00 | 分类号: | B01D46/00;B01D46/30;B01D46/02;B01D46/4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吴雯珏 |
地址: | 21515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筒 下半筒 滤料 软管 排灰 清灰装置 除尘袋 喷吹管 清灰筒 对合 气源 本实用新型 脉冲电磁阀 侧壁连接 密闭空间 驱动装置 外界连通 一端连接 驱动端 样品夹 吹落 连通 集聚 侧面 驱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包括一清灰筒,清灰筒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可相对打开,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定义第一半筒为上半筒,第二半筒为下半筒,上半筒通过喷吹管连通至气源,且喷吹管中还设有一脉冲电磁阀;下半筒的底部固定连接至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下半筒向靠近或远离上半筒的方向往复运动;下半筒的侧壁连接排灰软管一端,排灰软管另一端连接除尘袋,下半筒内部通过排灰软管和除尘袋与外界连通;滤料样品夹设在上半筒和下半筒之间,且滤料样品集聚灰尘的一侧面朝向下半筒;当气源往上半筒中通入气体,气体吹在滤料样品中,将灰尘吹落至下半筒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净化装置的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
背景技术
除尘滤袋是一种高效的除尘滤料,主要用于将粉尘和灰尘从烟气中分离出来。其因具有通气性能好,除尘效率高,并且有一定的耐酸,耐碱及耐热能力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铸造、垃圾焚烧、水泥、采矿等行业。
使用一段时间后载荷有大量灰尘的除尘滤袋,需要进行载灰时的性能测试,主要是为了检测滤袋清尘后的性能,以确定除尘滤袋是否再生(再利用)。这是因为,除尘滤袋使用较长时间后,除尘滤袋的孔隙容易被堵,导致过滤阻力过大而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出现这种状况,要么更换新的除尘滤袋,要么把堆积在除尘滤袋上的灰尘清理掉后再次使用,此时,就需要将除尘滤袋上的灰尘清理掉后再进行实验检测清灰后的除尘滤袋是否还能再次使用。
以往行业内,通常不进行除尘滤袋的再使用检测,仅通过经验判断,但是,通过使用次数判断不准确,其中,判断的不准确性存在以下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例如通过使用次数判断,具体如使用了50次,就判定滤袋不能再用,将其报废,但是,如果滤袋明明还能使用,就将其报废较为浪费,而且一次报废可能是将一条生产线上的滤袋全部报废,导致浪费更严重;第二种可能,万一除尘滤袋已经不能使用了,但是使用次数未达到,就继续使用,等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已经不能再用了,就需要停机进行滤袋更换,再重新启动设备,这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有些设备因为温度环境较高,无法将滤袋隔离开来更换,这样就导致一旦开机后无法更换新的可用除尘滤袋。
为了进行除尘滤料的再使用检测,前提是从使用后的除尘滤袋中裁取部分样品,并对其进行清灰处理,因此,设计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是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采用经验判断除尘滤袋能否再使用不准确,带来浪费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的问题,从而专门提出一种为了清除滤料样品上灰尘的清灰装置,用来对滤料样品预先进行清灰处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载灰滤料样品清灰装置,包括一清灰筒,所述清灰筒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可相对打开,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对合后,其内部形成一密闭空间;
定义第一半筒为上半筒,第二半筒为下半筒,所述上半筒通过一喷吹管连通至一气源,且喷吹管中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喷吹管管路开闭的脉冲电磁阀;所述下半筒的底部固定连接至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用于驱动下半筒向靠近或远离上半筒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实现下半筒相对上半筒关闭或打开;
所述下半筒的侧壁连接一排灰软管一端,所述排灰软管另一端连接一除尘袋,所述下半筒内部通过所述排灰软管和除尘袋与外界连通,用于将排出的废气经过除尘袋过滤后排放;
在装配状态下,所述滤料样品夹设在上半筒和下半筒之间,且滤料样品集聚灰尘的一侧面朝向下半筒;当气源往上半筒中通入气体,气体吹在滤料样品中,将灰尘吹落至下半筒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气源存储于一储气罐中。
2、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采用气缸,气缸活塞杆的驱动端固定在所述下半筒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菲泰科过滤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菲泰科过滤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673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