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网布的汽车前侧柱及其制作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62937.8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26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吕先法;王超;吴海明;岳双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6 | 分类号: | B29C70/36;B29C70/22;B29C70/54;B29L3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侧柱 网布 制作模具 本实用新型 纵向纤维 汽车 横向纤维 弹性缓冲区 防护效果 间隔设置 注塑成型 定位孔 网格状 纵横交错 附着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提出一种具有网布的汽车前侧柱,包括:前侧柱本体和网布。前侧柱本体通过注塑成型。网布包括纵横交错设置的纵向纤维和横向纤维,纵向纤维和横向纤维构成网格状,其中纵向纤维上间隔设置有弹性缓冲区,网布上设置有定位孔。网布附着于前侧柱本体的内侧。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汽车前侧柱的制作模具,该制作模具制作前述的具有网布的汽车前侧柱。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网布的汽车前侧柱及其制作模具具备如下的优势:防护效果高、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汽车的安全配置零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及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被动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018年3月18日,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公布了首次测评结果。在测试中,C-IASI选取了9个品牌的10款车型,碰撞测试结果可谓惨不忍睹,从C-IASI公布的碰撞测试中可以看出,其正面偏置碰撞为25%偏置64Km/h碰撞,相对于2018版的C-NCAP的40%偏置64Km/h碰撞,对汽车前侧柱,即A柱内饰区域的保护区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测试过程中,安装于A柱内部的安全气帘在展开时对A柱的冲击力将会更大,A柱常发生被安全气帘冲击碎裂,且碎片飞出造成伤害的风险。
测试结果显示,A柱碎裂的碎片飞出对乘员造成的人身伤害很大。因此,就需要一种能有效防止在安全气帘展开时导致A柱本体碎裂飞出的结构,并且该结构能够吸收一定的能量,减小对于A柱的冲击。
中国专利CN202703431U揭示了一种汽车内饰板部件,其A柱内饰板部件,由以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为基板,外表面具有面饰层,面饰层为无纺布,网布,PVC材料或TPO材料。中国专利CN202557444U揭示了一种带安全气囊的前柱内饰结构,其柱内饰上带有面料覆盖,在安全气帘展开时面料覆盖层始终将A柱内饰固定段与移位段牢牢连接,避免A柱内饰飞窜伤人。上述两份专利所揭示的方案,都是在A柱内饰的外部表面采用包覆或是直接低压注塑的形式覆盖一层面料,该形式要求A柱内饰整个表面都必须覆盖面料,零件成本会大幅提升。
处于成本的考虑,还有很多厂商会采用没有外表面包覆或是低压注塑面料的A柱。针对没有外表面包覆或是低压注塑面料的A柱,厂商目前多采用A柱内部直接贴一层带有背胶的面料来避免A柱碎裂飞出,但是此种工艺需要额外增加贴面料的工艺,工艺过程较为繁琐。此外背胶存在粘性衰减的情况,在低温环境和长期使用时粘结性会显著衰退。当背角的粘结性衰退时,依旧容易发生A柱碎裂及碎片飞出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实现成本更低,更加安全可靠的汽车前侧柱的安全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网布的汽车前侧柱,包括:前侧柱本体和网布。前侧柱本体通过注塑成型。网布包括纵横交错设置的纵向纤维和横向纤维,纵向纤维和横向纤维构成网格状,其中纵向纤维上间隔设置有弹性缓冲区,网布上设置有定位孔。网布附着于前侧柱本体的内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弹性缓冲区,纵向纤维被折叠以在纵向的方向上形成长度冗余,该长度冗余提供弹性缓冲。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布融入在前侧柱本体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布具有镰刀形的外轮廓。
在一个实施例中,汽车前侧柱中装有安全气帘,安全气帘展开,安全气帘冲击汽车前侧柱,网布位于汽车前侧柱上受安全气帘冲击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前侧柱的制作模具,该制作模具制作前述的具有网布的汽车前侧柱,该制作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注塑装置。上模具有平直的底面。下模上具有定位机构,下模的顶面开设有注塑槽。注塑装置注入聚丙烯材料以形成前侧柱本体。网布铺设在下模的顶面上,定位孔与定位机构配合将网布相对于下模定位,网布覆盖注塑槽,注塑装置向上模和下模之间注入聚丙烯材料,聚丙烯材料充满上模和下模之间的空间并填满注塑槽,网布被融入到聚丙烯材料中,并融入到成型的汽车前侧柱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629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材料用微波固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动上下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