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底吸式气氛反应炉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58636.8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337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管军凯;秦明礼;石磊;鲁慧峰;何庆;王月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钜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02 | 分类号: | B01J8/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徐东峰 |
地址: | 3610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筒体 下筒体 通孔 真空球阀 发热体 反应炉 反应室 炉体 筒盖 吸式 进气口 保温层内壁 本实用新型 滑阀真空泵 罗茨真空泵 顶部设置 炉体内壁 螺旋配合 碳纤维布 保温层 联通 炉盖 粉尘 覆盖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吸式气氛反应炉,包括:炉体、与所述炉体配合的炉盖、设置于所述炉体内壁的保温层、设置于所述保温层内壁的发热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反应室;所述反应室包括上筒体以及与所述上筒体螺旋配合的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顶部设置有筒盖及进气口;所述筒盖均匀分布有直径1~5mm第一通孔;所述上筒体的底部均匀分布有直径1~5mm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下筒体联通;所述上筒体进一步包括碳纤维布覆盖于所述第二通孔用于防止粉尘进入所述下筒体;所述下筒体的底部设置有管路以及真空球阀,且通过所述管路以及所述真空球阀与罗茨真空泵以及滑阀真空泵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底吸式气氛反应炉。
背景技术
在一些粉体制造过程中,需要在一定流动气氛下,气体与固体粉末原料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原料,如采用碳热还原法生产多种氮化物粉末如氮化铝、氮化硅、氮化铬、氮化铁等,均采用将金属氧化物与碳源进行混合后,在氮气气氛条件下,发生碳热还原反应,放出一氧化碳,得到氮化物粉体,在反应过程中,氮气气体流量以及反应副产物一氧化碳浓度对粉体的反应速率、反应程度、不同位置反应均一性具有重要影响,当气体流量不足时,造成反应无法正向进行;不同部位气流不均匀时,造成反应程度不一;同时,反应生成的副产物一氧化碳如不能及时排出,也会阻碍反应的进行;以上几点都会影响粉体最终质量。传统反应烧结炉在运行过程中,通入流动氮气与物料进行反应,粉体原料装在匣钵中,此时氮气在粉体最上层流动,匣钵上层粉体反应较快,内部粉体反应较慢,为了反应完全,通常通过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温度来实现反应完全,高的反应温度与长的反应时间通常会造成粉体颗粒的长大,对于后续粉体的使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如能设计一种能使反应气体与所有粉体充分接触、同时将反应副产物及时带出的反应装置,将大大提高粉体的合成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吸式气氛反应炉,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底吸式气氛反应炉,包括:炉体、与所述炉体配合的炉盖、设置于所述炉体内壁的保温层、设置于所述保温层内壁的发热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反应室;所述反应炉包括上筒体以及与所述上筒体螺旋配合的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顶部设置有筒盖及进气口;所述筒盖均匀分布有直径1~5mm第一通孔;所述上筒体的底部均匀分布有直径1~5mm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下筒体联通;所述上筒体进一步包括碳纤维布覆盖于所述第二通孔用于防止粉尘进入所述下筒体;所述下筒体的底部设置有管路以及真空球阀,且通过所述管路以及所述真空球阀与罗兹真空泵以及滑阀真空泵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发热体均匀环绕设置于所述保温层的内壁。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反应炉外壁,获取所述反应炉的温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分别呈圆环分布于所述筒盖以及所述上筒体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反应时:固体粉末原料放置于所述上筒体底部,气体经粉末原料与其反应后从所述进气口及所述第一通孔进入到所述下筒体,在所述真空泵的作用下流出反应炉。该设计既能使反应气体与所有粉体充分接触、又能将反应副产物及时带出的反应装置,大大提高粉体的合成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吸式气氛反应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吸式气氛反应炉中上筒体中第二通孔的分布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钜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钜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586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油助剂生产线控制装置
- 下一篇:顺酐制备反应器中的熔盐循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