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密封结构及含有该结构的加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058173.5 | 申请日: | 2018-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93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 发明(设计)人: | 杨睿达;杨明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乡市杰达精密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02 | 分类号: | H05B3/02;H05B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结构 厚膜加热元件 本实用新型 密封主体 制造成本 密封件 管状加热元件 厚膜加热装置 市场竞争力 残留空气 断面方向 管壁断面 加热元件 加热装置 密封效果 优化设计 中空结构 原有的 延伸 贴合 凸缘 模具 保证 优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密封结构及含有该结构的加热装置。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密封结构,包括设置于管状加热元件端口且延伸至加热元件内部与其内壁贴合的带有中空结构的密封主体,所述密封主体端侧的边缘沿管状厚膜加热元件端侧断面方向延伸有凸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厚膜加热装置,包含上述的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对原有的密封件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能够保证密封件与管壁断面之间没有残留空气,保证了密封效果。同时,由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简洁,也减少了密封结构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减少了其模具的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性能的同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厚膜加热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密封结构含有该结构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厚膜加热器发热元件从内到外主要由不锈钢管基材、内绝缘介质层、电阻发热层和外绝缘介质层组成,水流从不锈钢管内流过,其中内绝缘介质层厚度在100微米左右,由于从电阻发热层到不锈钢基体的热传导距离短,所以热阻很小,热响应速度快。这其中应用优势更强的是厚膜加热管,桶状的结构,天然水道,360度整体通道加热,整体受热比较均匀,不会因加热器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而使加热效率降低。由于热量能够及时传导走,所以整个发热管表面温度不高,不会引起明火。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由新乡杰达生产的安德通系列厚膜加热管发热体:功率密度高,体积小巧,承压耐用,无功率衰减,热响应快,不易结垢,热转换率高达96%以上。
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在与管路连接时,需要增加端口等连接件,为了确保连接处的密封性,必须设置密封件,现有的密封件多采用套嵌于加热元件端口管壁上的环形密封件,密封件上设置有环形凹槽使管壁插入凹槽内,为了确保密封效果使管壁与凹槽紧密配合,凹槽的宽度略小于管壁的厚度。基于上述结构,申请人发现在生产和产品的使用售后过程中存在密封效果差,漏液等现象。申请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试制和用户反馈研究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凹槽的宽度略小于管壁的厚度,在安装时,管壁末端与凹槽底面之间存在残留气体,导致出现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密封结构含有该结构的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密封结构,包括设置于管状加热元件端口且延伸至加热元件内部与其内壁贴合的带有中空结构的密封主体,所述密封主体端侧的边缘沿管状厚膜加热元件端侧断面方向延伸有凸缘。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包括:
所述凸缘长度不小于管状厚膜加热元件管壁厚度的二分之一。
所述密封主体外壁上设置有凸起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厚膜加热装置,包含上述的密封结构。
所述的一种厚膜加热装置,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一端伸入所述中空结构内,与管壁合围固定密封结构,另一端设置盖体将凸缘压紧于管状厚膜加热元件端侧断面,所端盖内设置有与管状厚膜加热元件内部连通的通路。
本发明对原有的密封件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能够保证密封件与管壁断面之间没有残留空气,保证了密封效果。同时,由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简洁,也减少了密封结构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减少了其模具的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性能的同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厚膜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1、密封主体,2、凸缘,3、凸起结构,4、中空结构,5、端盖,6、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乡市杰达精密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未经新乡市杰达精密电子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581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