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拉伸试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048567.2 | 申请日: | 2018-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45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 发明(设计)人: | 卢庆港;周化忠;李奇;刘红伟;刘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04 | 分类号: | G01N3/04;G01N3/08;G01B5/02 |
| 代理公司: | 32103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都春燕 |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试件 上横梁 下横梁 立柱 跟踪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 导向滑轨 拉伸试验 拉力机 夹持 位移测量模块 端部运动 跟随移动 拉力检测 上下滑动 实时检测 系统检测 可滑动 上端部 上夹具 下端部 下夹具 施力 随动 平行 自动化 测量 监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化拉伸试验系统,包括立柱、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上横梁和下横梁、设于所述上横梁上用以夹持待处理试件上端部的上夹具、设于所述下横梁上用以夹持所述待处理试件下端部的下夹具、用以对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施力的拉力机、用以监测所述拉力机拉力大小的拉力检测模块、平行所述立柱设置的导向滑轨以及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导向滑轨上且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试件的两端跟随移动的两跟踪定位装置,所述跟踪定位装置具有可随所述待处理试件的端部运动的随动模块以及用以实时检测自身位移的位移测量模块,本实用新型的拉伸试验系统检测方便、效率高、测量精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化拉伸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拉伸试验用来检测材料的拉伸性能,在机械加工以及电缆制造中广泛应用,在电缆制造中,电缆型号多,每种型号都要进行护套的拉伸试验,试验过程中拉伸速度有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电缆护套以及绝缘的机械性能拉伸试验最为费时,并且无法提高效率。
检验电缆护套材料主要有两个指标:断裂伸长率和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是试样拉伸至断裂时,标记距离的增量与未拉伸试件的标记距离的百分比,抗张强度是拉伸试件至断裂时记录的最大抗拉应力。
目前国内检测电缆护套拉伸长度的常用方法如下:
(1)人工测量法,在进行拉伸试验前,根据国标在拉伸试件上做标记,然后利用拉力机进行拉伸,同时人工使用卡尺测量标记线间的长度,直至试件被拉断,记录此时标记线之间长度。
(2)利用常规拉力试验机配合传感器自动完成拉伸长度的检测,由于采用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解决人为误差问题,但由于采用的是接触式拉线传感器,会造成在护套接触部位的先天压痕。
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反映电线电缆绝缘层材料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两项指标,需进行5 次实验,5 次实验再取中间值与标准中数值进行对比判断,拉伸长度是计算电线电缆护套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两个指标的基础。上述方法(1)需人工测量重复五次,整理原始记录时间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人为误差率高,方法(2)每次只能检测一个试件,不能同时完成多个试件的检测,造成总体检测时间长,效率低,并且先天压痕的存在影响断裂伸长率检测试验结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化拉伸试验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化拉伸试验系统,包括立柱、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上横梁和下横梁、设于所述上横梁上用以夹持待处理试件上端部的上夹具、设于所述下横梁上用以夹持所述待处理试件下端部的下夹具、用以对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施力的拉力机、用以监测所述拉力机拉力大小的拉力检测模块、平行所述立柱设置的导向滑轨以及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导向滑轨上且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试件的两端跟随移动的两跟踪定位装置,所述跟踪定位装置具有可随所述待处理试件的端部运动的随动模块以及用以实时检测自身位移的位移测量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拉伸试验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拉力机、所述拉力检测模块以及所述位移测量模块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拉伸试验系统还包括平行所述立柱设置且具有刻度的标尺,所述跟踪定位装置还包括用以指示所述随动模块所对应刻度的指针。
进一步的,所述指针与所述随动模块固定相连,当所述随动模块上下移动时,所述指针跟随其同步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报警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拉伸试验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以实现人机交互的人机界面。
进一步的,所述拉伸试验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通讯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滑轨包括第一滑轨,两所述跟踪定位装置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485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