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次散冷风道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37037.8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238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向前;龙海;刘曦;吴均;薛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D13/08 | 分类号: | B64D13/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王迪 |
地址: | 610091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次散冷 风道 | ||
本技术属于航空领域。提出一种次散冷风道,从机背蒙皮隐身隔栅(4)处引气,流经次散(5)散热、引射器(6)引射和引射流道(7)后,经隐身隔栅排入进气道。该型冷风道,在狭小的空间里,同时满足了紧凑化设计、飞机气动和隐身需求、流道的工艺性要求、环控系统的原理/性能需求。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航空领域。
背景技术
次散作为升压式环控系统的主要制冷部件,对环控系统的性能有极大的影响。早期飞机,次散冷风道采用机外冲压空气作为冷源,需在飞机蒙皮外开设冲压口1,空气经过次散2并通过复杂的流道3将气体排出,见图1。这种方式具有几个严重的缺陷:
1.对飞机气动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严重降低飞机的隐身性能。
流道采用焊接组装方式,热变形大、安装困难。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出一种次散冷风道,同时解决地面停机+发动机开车和地面停机+APU(辅助动力装置)开车阶段环控系统的冷却问题。
技术方案:
一种次散冷风道,机背蒙皮隐身隔栅4连接次散5,次散5连接引射器6,引射器6连接引射流道7,从机背蒙皮隐身隔栅4处引气,流经次散5散热、引射器6引射和引射流道 7后,经隐身隔栅排入进气道。
引射流道7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
有益效果:
该型冷风道,在狭小的空间里,同时满足了紧凑化设计、飞机气动和隐身需求、流道的工艺性要求、环控系统的原理/性能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早期飞机次散及附件示意图。
图2为新型冷风道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一种次散冷风道,机背蒙皮隐身隔栅4连接次散5,次散5连接引射器6,引射器6连接引射流道7,从机背蒙皮隐身隔栅4处引气,流经次散5散热、引射器6引射和引射流道7后,经隐身隔栅排入进气道。
引射流道7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
无凸出机身的冲压口,对飞机气动、隐身影响很小。
流道采用“精密激光选区熔化成形”(3D打印)技术,工艺性良好、尺寸精准可控。
在地面停机+发动机开车阶段,利用环境大气和进气道间的压差,叠加引射效应,次散冷却效果得到了保证。在地面停机+APU开车阶段,虽然环境大气和进气道间的压力相等,但在引射器的合理设计及作用下,次散保持了良好的冷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370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