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好氧厌氧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22284.0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85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肖祥万;曾涛;董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11310 北京立成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643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缺氧区 沉淀区 隔板 好氧区 池体 水处理装置 搅拌机 好氧厌氧 曝气装置 出水口 低能耗 高效率 进水口 排泥口 溢流口 折流板 整流板 环流 侧壁 底面 好氧 连通 污染物 污水 转折 | ||
一种好氧厌氧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池体由隔板分为A区及B区;A区好氧区与A区缺氧区一之间隔板开有多个环流口;A区缺氧区一侧壁开有进水口,B区沉淀区侧壁开有出水口;所述A区缺氧区一及B区缺氧区一内设置有折流板;所述A区缺氧区一、A区缺氧区二及B去缺氧区一设置有填料;所述A区沉淀区及B区沉淀区均设置有整流板;A区好氧区及B区好氧区内设置有搅拌机和曝气装置;A区缺氧区一、B区缺氧区一、A区缺氧区二、B区缺氧区二及A区沉淀区、B区沉淀区底面均设置有排泥口;A区沉淀区与B区由转折溢流口连通。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简单等特点,对污水中的污染物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好氧厌氧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物化处理法是应用物理化学作用及其原理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转化为无害物质,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如化学氧化法和膜分离法等,但是在使用物化法无论是加入的材料还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都有可能造成水质的二次污并且化学药品的成本较高;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作为自身的营养和能源,同时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该方式目前是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例如反应器的结构以及放大设计、膜污染问题、内部流态动力学特性。生物法处理污水的主要方法有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而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得污水处理效率及效果大大提高。
1860年在法国最早出现了厌氧反应池,1893年英国出现生物滤池(生物膜法),1914年英国又首先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技术后两者都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反应器是微生物栖息生长的场所,应为微生物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微生物的生长状态最好,其作用得以发挥,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作用的主要条件有污染物种类、负荷、温度、PH,好氧反应器中氧的供应和传质条件,厌氧反应器中氧的隔绝情况,基质与微生物间的接触与传质,反应器可能保持的最大生物量及活性等。生物流化床同时硝化反硝化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应用中还存在一定局限:(1)在流化床内培养出共存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需要良好的水力停留时间,使硝化菌附着生长和反硝化菌悬浮生长相互不影响各自活性。并考虑在低温条件下流化床硝化反硝化作用;(2)流化床内多相流动力学模型对同时硝化反硝化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地完善理论体系;(3)研制新型的高效、廉价生物流化床,并加强连续处理废水的自动化成分。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方案:
一种好氧厌氧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池体内由隔板分为A区及B区,A区内由隔板从左至右分隔为A区缺氧区一、A区好氧区、A区缺氧区二及A区沉淀区;B区由隔板从左至右分隔为B区沉淀区、B区缺氧区二、B区好氧区及B区缺氧区一;所述A区好氧区与A区缺氧区一之间隔板开有多个环流口;所述A区缺氧区一侧壁开有进水口,B区沉淀区侧壁开有出水口;所述A区缺氧区一及B区缺氧区一内设置有折流板;所述A区缺氧区一、A区缺氧区二及B区缺氧区一设置有填料;所述A区沉淀区及B区沉淀区均设置有整流板;所述A区好氧区及B区好氧区内设置有搅拌机和曝气装置;所述A区缺氧区一、A区缺氧区二、B区缺氧区一、B区缺氧区二及沉淀区底面均设置有排泥口;A区沉淀区与B区缺氧区一设置转折溢流口将A区与B区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折流板顶端与池体顶端持平,下端与池体底面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且向池体中心弯折,A区缺氧区一内折流板位于A区缺氧区一左半部分,B区缺氧区一内折流板位于B区缺氧区一右半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A区沉淀区及B区沉淀区内的均安装三个平行设置的整流板。
进一步的,所述整流板由上板、中板及下板组成,上板及下板均为竖直放置,中板为倾斜放置,中板两端分别与上板下端及下板上端连接,下板下端与沉淀区底面具有间隔。
进一步的,所述A区内位于左右两侧的整流板上板上端与池体顶端持平,位于中间的整流板上板上端低于池体顶端;所述B区内靠近B区缺氧区二一侧的整流板上板上端与池体顶端持平,其余两整流板上板上端低于池体顶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理工学院,未经四川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222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