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熔镁熔坨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17383.X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08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白城;杨肇博;徐钟川;杨德凯;王琳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7/00 | 分类号: | F01K27/00;F01K13/00;F01K9/00;F01K21/00;F01D15/10;F01K17/0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6085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回收室 环形余热 电熔镁 回收室 熔融镁 除氧 汽包 余热利用系统 蓄热容器 汽轮机 上升管 水冷壁 下降管 破壳 余热回收效率 余热回收装置 拖动 本实用新型 汽水分离器 热交换器式 饱和蒸汽 热转换率 输出稳定 系统热源 除氧头 凝汽器 闪蒸罐 余热 发电 回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熔镁熔坨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熔融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破壳镁熔坨余热回收室、自除氧镁熔坨余热回收室、闪蒸罐、汽水分离器、汽轮机及凝汽器;所述熔融镁熔坨余热回收室、自除氧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的主体均为环形余热回收室,熔融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的环形余热回收室的顶部设蓄热容器,蓄热容器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连接水冷壁;自除氧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的环形余热回收室顶部设汽包,汽包的顶部设除氧头,汽包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连接水冷壁;所述破壳镁熔坨余热回收室为热交换器式的余热回收室;电熔镁熔坨依次进入三种余热回收装置回收余热,最终生成饱和蒸汽用于拖动汽轮机发电;系统热源输出稳定,热转换率高,余热回收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熔镁熔坨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熔镁熔坨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熔镁镁砂生产过程中,菱镁矿熔炼后会形成镁熔坨。生产工艺要求镁熔坨只能进行自然冷却,不能进行强制冷却,以免影响镁砂的结晶效果。
目前国内用于电熔镁熔坨余热回收的装置普遍采用的是隧道式余热回收锅炉,炽热的镁熔坨在隧道内纵向前进,隧道外壁即为吸热管束,随着时间的推移,镁熔坨被逐渐冷却,散发的热量由余热回收装置回收。镁熔坨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被逐个送入余热回收装置,冷却一定时间后再逐一排出。由于电熔镁镁熔坨自然冷却时间长(4h以上),冷初始却温度(约1200℃)与排出温度(约200℃)相差较大,因此余热回收装置的吸热量波动很大。余热回收装置的吸热量随镁熔坨自然冷却时间逐渐递减,当新的镁熔坨送入余热回收装置后,余热回收装置的吸热量又会突然升高,然后再逐渐减少,如此循环往复。因此其上述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出的热源不稳定;另一方面,目前尚未有利用电熔镁熔坨余热发电并实现工业化应用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熔镁熔坨余热利用系统,电熔镁熔坨依次进入三种余热回收装置分阶段回收余热,最终生成的饱和蒸汽用于拖动汽轮机发电;系统热源输出稳定,热转换率高,余热回收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熔镁熔坨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熔融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破壳镁熔坨余热回收室、自除氧镁熔坨余热回收室、闪蒸罐、汽水分离器、汽轮机及凝汽器;所述熔融镁熔坨余热回收室、自除氧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的主体均为环形余热回收室,由水冷壁组成封闭的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是电熔镁熔坨的移动冷却通道;熔融镁熔坨余热回收室对应的环形余热回收室的顶部设蓄热容器,蓄热容器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连接对应的水冷壁;自除氧镁熔坨余热回收室对应的环形余热回收室顶部设汽包,汽包的顶部设除氧头,汽包通过上升管和下降管连接对应的水冷壁;所述破壳镁熔坨余热回收室为热交换器式的余热回收室;汽轮机的蒸汽出口通过凝汽器、凝结水泵连接破壳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的换热水入口,破壳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的换热水出口连接除氧头上的入水口;汽包的饱和水出口通过给水泵连接蓄热容器的饱和水入口,蓄热容器的热水出口连接闪蒸罐的热水入口;闪蒸罐的饱和蒸汽出口连接汽水分离器的饱和蒸汽入口,汽水分离器的加热饱和蒸汽出口连接汽轮机的蒸汽入口。
所述汽水分离器的分离水出口连接除氧头的回用水入口。
所述闪蒸罐的闪蒸水出口连接除氧头的回用水入口。
所述凝汽器的热井处设补水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针对电熔镁熔坨的三种状态(熔融、脱壳中及脱壳后)分别用三种余热回收装置进行余热回收,其中熔融镁熔坨余热回收室、自除氧镁熔坨余热回收室的主体采用环形余热回收室,与现有的隧道式余热回收装置相比,余热回收效率大大提高,不仅受热面受热更加均匀,而且汽水流动性改善,使汽水系统循环倍率提高,从而大幅增加了传热系数,提高了余热回收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173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