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双层综合管廊的壳体连接节点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11456.4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27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汪青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9/16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刘凤桐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管廊 混凝土壳体 装配式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 壳体连接 施工 建筑技术领域 防水效果好 复杂操作 经济效果 施工过程 错开 板宽 受力 保证 修建 运输 安全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双层综合管廊的壳体连接节点,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综合管廊混凝土壳体板分为综合管廊混凝土壳体板a板和b板,在一个横截面内的环向上下面为两块综合管廊混凝土壳体板a板,上面为两块综合管廊混凝土壳体板b板;在管线的纵向,综合管廊混凝土壳体板b板均与下面的综合管廊混凝土壳体板a板错开三分之一的板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大幅降低综合管廊修建成本,布局合理,既保证功能,又要保证受力,另外还兼顾构件的生产、运输与施工。使各部件的连接更加简单、安全、效率、耐久,且防水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经济效果好,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能大幅降低造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双层综合管廊的壳体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法国。自从1833年的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系统后,迄今已经有近182年的发展历程。经过百年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已成为了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
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此外,该系统还具有一定的防震减灾作用。如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间,神户市内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毁,但当地的地下综合管廊却大多完好无损,这大大减轻了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的难度。地下综合管廊对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合管廊建设避免了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响和干扰,保持路容完整和美观。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保持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各类管线的耐久性。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综合管廊内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减少了道路的杆柱及各种管线的检查井、室等,优美了城市的景观。架空管线一起入地,减少架空线与绿化的矛盾。
国内的综合管廊建设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一般仅在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地下空间或大型工业企业内根据需要设置一些管线走廊,或者仅仅是单纯放置弱电为主的综合缆线沟。国内第一条市政综合管廊出现在1994年,根据高水平开发建设浦东新区的规划要求,经过前期必要的技术资料收集和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规模较大的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全长约11km,埋设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之下。综合管廊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横断面为矩形,由燃气室(单独为一室,内敷设燃气管道)和综合室(内敷设各类通信、电力和上水管)两部分组成。根据综合管廊运行管理的需要,张杨路综合管廊的附属设施系统包括综合管廊内的消防、通风、排水、供电照明、监控管理和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不断提升,纷纷探索通过建设综合管廊以求达到市政道路地下空间的集约化使用和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关村、 广州大学城、上海安亭新镇、济南、宁波、深圳、昆明、南宁、哈尔滨、合肥、佳木斯等大中型城市都已经建成或正在准备建设综合管廊。其中,广州大学城和上海安亭新镇借鉴了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建设经验和教训,并在吸取日本等国较为成熟的设计标准基础上,分别建成总长17 km和6 km较成规模的多仓或单仓综合管廊系统,并已开始逐步投入使用。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10日公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目前,综合管廊的修建费用仍居高不下,尤其多层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的整体空间布局较难做到合理,既保证功能,又要保证受力,另外还有兼顾构件的生产、运输与施工,在现场连接十分困难。并且干式连接的各层剪力问题比较严重,较难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114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层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中墙结构板
- 下一篇:双层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