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锁智能自适应驱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08514.8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23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岩;张景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朗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47/00 | 分类号: | E05B47/00;E05B45/06;E05B1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众星蓝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34 | 代理人: | 张恒阳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轴套 逻辑控制单元 旋转编码器 传动连接 电子锁 减速箱 电信号连接 驱动系统 输出端 自适应 堵转 电机输入电压 切断电机电源 最优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 带动旋转 电机效率 监测脉冲 控制电机 停止转动 用户体验 整个产品 轴套转动 智能 编码器 能效比 输入端 待机 停机 斜坡 松动 转动 噪音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锁智能自适应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减速箱、轴套、旋转编码器,减速箱的输入端和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轴套与减速箱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旋转编码器与轴套传动连接,并与电机电信号连接,用于识别轴套转动位置,并在轴套带动旋转编码器转动到设定位置时控制电机停止转动。还包括逻辑控制单元,旋转编码器经逻辑控制单元与电机电信号连接。逻辑控制单元监测脉冲数并在堵转前切断电机电源或降低电机输入电压实现斜坡停机从而防止堵转。使电机处于最优工作状态,提高了电机效率和整个产品的能效比,延长了电池的待机时间,延长了电子锁的寿命,避免了由振动引起的零件松动引发的故障,同时消除了一定的噪音,提高了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锁及运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子锁智能自适应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先进更便捷的全自动电子锁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因此全自动锁的增长势头非常强劲。越来越多的家庭或单位开始使用全自动电子锁。
目前市场上的全自动锁大都使用电机加减速箱的驱动装置来驱动锁体的拨轮实现开锁或闭锁,依靠检测电机堵转电流来判断是否该停止电机转动。这种检测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每一次开锁或闭锁都经历一次堵转,而堵转的危害非常多:第一、堵转电流在自动锁常用的7.4V锂电池供电时高达5安培甚至更高,虽然检测堵转的时间短,但耗费掉的电能依然可观,对电池的冲击很大,缩短了电池寿命和整锁的待机时间。第二、电机减速箱输出扭矩大,在电机运行中突然堵转会造成由电机转子开始直到锁体锁舌、天地杆之间所有的传动部件受到挤压冲击。然而每次机械部件受挤压冲击的部位都一样,难免如水滴石穿一样造成损坏。第三、堵转时机械部件发生挤压甚至碰撞,产生振动和噪音,经常的振动极易引发螺丝等紧固件松动,存在安全隐患。在安静的环境下堵转时的撞击噪音也易引起用户不悦。
另外,目前电子锁驱动器都属于开环控制,即通电之后电机的运行状态系统无法得知,只有在堵转时才得到一个反馈。而现实是各种门和锁的情况都有差异,有紧有松、有重有轻导致电机的运行阻力各不相同,传统的电子锁驱动器通常都是电机全功率运行,这样势必会浪费一部分能耗,缩短待机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电子锁智能自适应驱动系统,通过对驱动装置运行过程的精确检测和控制,在运行中实时反馈运行参数,将传统的电子锁驱动装置由开环控制升级为闭环控制;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可实现驱动各种锁体开闭锁过程中对拨轮旋转圈数的自动识别,实现各种锁体的防堵转,并根据脉冲频率和电机电流检测锁体对电机造成的运行阻力大小,以调整电机输出功率,实现自适应或异常报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子锁智能自适应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
减速箱,减速箱的输入端和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轴套,轴套与减速箱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旋转编码器,旋转编码器与轴套传动连接,并与电机电信号连接,用于识别轴套转动位置,并在轴套带动旋转编码器转动到设定位置时控制电机停止转动。
还包括:
逻辑控制单元,旋转编码器经逻辑控制单元与电机电信号连接,逻辑控制单元用于识别电机转动导致的堵转信息,并根据堵转信息设置不发生堵转的旋转编码器最大转动位置,该位置为旋转编码器的设定位置。
所述旋转编码器包括光栅码盘,光栅码盘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与轴套连接的通孔,通孔侧壁上沿其径向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旋转凸起;轴套是螺栓形结构,其中螺杆外壁光滑,螺杆外壁靠近顶部一体化设置有连接套,连接套的长度小于轴套的长度,连接套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与旋转凸起相匹配的轴套通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朗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朗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085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