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非暴露式气管滴注的实验鼠固定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22003146.8 申请日: 2018-11-30
公开(公告)号: CN209827080U 公开(公告)日: 2019-12-24
发明(设计)人: 耿柠波;宋肖垚;蔡振刚;俞柯杰;高媛;张海军;陈吉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D3/00 分类号: A61D3/00
代理公司: 21212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毛薇;李馨
地址: 116000 辽宁***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矩形板 实验鼠 本实用新型 固定装置 椭圆形圈 橡皮筋 肺组织损伤 呼吸道给药 动物模型 亚克力板 非暴露 夹角为 上门齿 上端 大鼠 滴注 细绳 下端 气管 口腔 悬挂 应用 研究
【说明书】: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非暴露式气管滴注的实验鼠固定装置,包括一矩形亚克力板,所述矩形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5‑85度,矩形板的尺寸为15~20cm*25~30cm,矩形板上端有细绳用于悬挂实验鼠的上门齿,矩形板下端有橡皮筋用于固定大鼠的身体。固定装置还包括一个椭圆形圈,用于打开和固定实验鼠的口腔,该椭圆形圈直径为2cm*4cm。本实用新型成本低、操作方便,为药物肺组织损伤的研究提供了便捷,可以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给药动物模型的建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物实验辅助装置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非暴露式气管滴注的实验鼠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气管滴注是研究有害物质肺部损伤的一个重要暴露方式,是职业医学、环境医学及毒理学等研究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1923年Kimura首次用气管滴注法研究了煤焦油对兔子和豚鼠的致瘤性。1973年,研究者首次通过气管滴注将颗粒物悬液滴注至大鼠肺部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由于雾霾频发,利用气管滴注法研究PM2.5暴露对动物应激反应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气管滴注法可以分为非暴露式和暴露式两种。暴露式气管滴注法是指切开实验动物颈部的皮肤和肌肉以暴露气管,再把微样移液器插入气管,实验的精确性得到了保证,但是微样移液器的枪头较硬,容易引起大鼠呼吸道损伤。而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是采用磨钝的静脉留置针或穿刺针进行插管,通过一次性注射器与插管针连接实现气管滴注,但留置针与注射器连接后管路较长,而气管滴注剂量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微升,使得该方法精确性较低,染毒或给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该方法具有无创性的优点,且滴注后可以打入一定量的空气到气管,以保证动物呼吸顺畅和滴注液的均匀分散,因此近年来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方法已经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流方法。

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实验中,啮齿类动物是常用的受试动物,其中实验鼠的固定和气管插管的准确性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通常采用的固定方法是将动物麻醉后放在一平板上,平板固定实验动物的一面与操作台呈一定的角度,通常为钝角,再借助手术灯进行插管。改进的受试动物固定方法为将实验鼠麻醉后用丝线挂住其上门齿,使其自然悬挂在自制塑料架上。用移液枪吸取滴注液,左手拿镊子,右手持移液枪;用镊子将实验鼠的舌头拉出,将滴注液注入口中,轻轻捏住实验鼠的鼻腔5s左右,使其通过呼吸主动将滴注液吸入肺部;或者直接插入气管进行滴注,若听到湿啰音,则说明滴注成功。但是这两种方法中固定实验鼠的角度并不适合实验者通过口腔清晰地观察气管的位置,要借助镊子等器具打开口腔并同时插管。多数时候实验者是凭感觉对实验鼠进行气管滴注,容易穿透气管或者误入食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验鼠固定装置,使后续的非暴露式气管滴注实验更加便捷准确。本实用新型发展了一种实验鼠固定装置,固定板固定实验鼠的一面与操作台呈锐角的角度能够使实验者清晰地看到口腔内部,结合椭圆形口腔固定器能够打开口腔并同时压舌,使实验者插管时不用借助镊子等尖锐器具,借助手术灯能够清晰看到插管位置,实现可视化准确插管,减少实验鼠的损伤,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非暴露式气管滴注的实验鼠固定装置,包括一个矩形板和一个口腔固定器,所述口腔固定器为椭圆环状,用于打开和固定实验鼠的口腔;所述矩形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5-85度;矩形板上部设有用于悬挂实验鼠的上门齿的细绳,矩形板下部设有用于固定实验鼠鼠体的橡皮筋。

优选地,所述矩形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0度。

优选地,所述椭圆环的的短轴和长轴分别为2cm、4cm。

优选地,所述矩形板的材质为亚克力。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还设有底板,底板与矩形板的夹角为75-85度。

优选地,所述矩形板的宽度为15-20cm,高度为25-30cm。

优选地,矩形板的宽度和高度为20cm和30c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031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