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交流输入缺相掉相切换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00121.2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88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精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王亚萍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输出 第二相 第三相 模块切换 本实用新型 输出 电路 输入相电压 模块实现 交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流输入缺相掉相切换电路。它包括第一切换模块、第二切换模块、第三切换模块、第四切换模块,其中当第一相和第二相均正常时,第一切换模块输出第一相,第二切换模块输出第二相;当第一相缺相掉相时,第三切换模块输出第三相至第二切换模块,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第二相至第一切换模块,第一切换模块切换到第二相输出,第二切换模块切换到第三相输出;当第二相缺相掉相时,第三切换模块输出第三相至第二切换模块,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第一相至第一切换模块,第一切换模块输出第一相,第二切换模块切换到第三相输出。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切换模块实现输入相电压的切换,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稳定性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路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输入缺相掉相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电源装置向大功率密度、大电流、高电压输出发展,但是受制于目前功率器件MOS管或IGBT电压电流应力的限制,单模块输出较高电压会比较困难,因此,目前运用几个相同功率模块串联以产生较大输出电压,以及运用几个相同模块并联输出以产生较强带载能力的方法成为行业内比较有效的高压电源模式。如图1所示。为了尽量保证输入三相四线制供电的平衡,串联或并联的几个功率模块一般不会单独接到某一线(相)电压上,会分别接到三个线(相)电压上面。但是,这样接,也同样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当几个功率模块串联接输出时,如果输入L1、L2、L3三相电缺相,会导致某一个功率模块工作不正常,进而影响几个功率模块的串联输出,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出现这一问题,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交流输入缺相掉相切换电路,保证在某一相缺相掉相时,迅速将输入相电压切换到另一相电压,使所有串联功率模块不受输入电压影响而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流输入缺相掉相切换电路,所述交流输入为第一相和第二相,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切换模块、第二切换模块、第三切换模块、第四切换模块,其中
当第一相和第二相均正常时,第三切换模块和第四切换模块无输出,第一切换模块输出第一相,第二切换模块输出第二相;
当第一相缺相掉相、第二相正常时,第三切换模块输出第三相至第二切换模块,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第二相至第一切换模块,第一切换模块切换到第二相输出,第二切换模块切换到第三相输出;
当第二相缺相掉相、第一相正常时,第三切换模块输出第三相至第二切换模块,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第一相至第一切换模块,第一切换模块输出第一相,第二切换模块切换到第三相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换模块输入端连接第一相和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端,第一切换模块控制回路两端分别连接第三相和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端;所述第二切换模块输入端连接第二相和第三切换模块输出端,第二切换模块控制回路两端分别连接第三相和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端;所述第三切换模块输入端连接第三相,第三切换模块控制回路两端分别连接第三相和第四切换模块输出端;所述第四切换模块输入端连接未缺相掉相的第一相或第二相,第四切换模块控制回路一端接地、另一端用于连接缺相警告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换模块为继电器K1,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一端连接第三相、另一端连接第四切换模块的输出端,继电器K1的公共触点作为输出端、常闭触点连接第一相、常开触点连接第四切换模块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切换模块为继电器K2,所述继电器K2的线圈一端连接第三相、另一端连接第四切换模块的输出端,继电器K2的公共触点作为输出端、常闭触点连接第二相、常开触点连接第三切换模块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切换模块为继电器K3,所述继电器K3的线圈一端连接第三相、另一端连接第四切换模块的输出端,继电器K3的公共触点作为输出端、常闭触点连接公共触点、常开触点连接第三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精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精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001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谐装置
- 下一篇:一种谐波抑制补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