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微电解预处理环氧丙烷的废水处理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97303.5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976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林明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晓玲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1266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处理 顶盖 微电解 本实用新型 抽水管道 电源体 上表面 下表面 加剂 贴合 限流 封闭 预处理 排水管 操作面板 防潮底座 废水流入 环氧丙烷 水压启动 电连接 过渡网 控制流 右表面 转接箱 电焊 流径 杂物 废水 均衡 堵塞 净化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微电解预处理环氧丙烷的废水处理,其结构包括限流自动加剂抽水管道装置、废水处理箱体、微电解电源体、密封闭顶盖、净化排水管、储置检测转接箱、防潮底座、操作面板,限流自动加剂抽水管道装置设于废水处理箱体的右表面并且通过固定安装的方式相贴合,微电解电源体的下表面与密封闭顶盖的上表面通过电焊的方式相连接并且电连接,密封闭顶盖的下表面通过贴合的方式安装于废水处理箱体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以废水流入的水压启动控制流径以调节流速,并且通过流速对应加入剂量保持均衡,而增大流径避免流速快而对未能处理的废水推动产生影响,另外通过过渡网的振动防止杂物出现堵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可微电解预处理环氧丙烷的废水处理。
背景技术
废水处理是将生产环氧丙烷产生污水、杂质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将废水净化减少污染,而随科技进步废水处理提高其中的方法有通过微电解进行处理。但是,目前这种废水处理设备存在如下缺点:
1、废水通过抽水管道流入,而废水流速过快使得废水在微电解的炭铁区内未能电解净化而被其推流排动,废水便通过与前净化处理的水融入,水向外排放时将造成污染。
2、同时,废水在抽取排入时,废水通过过滤网让杂物存留网格上,而后再出现的杂物与之淤积而造成堵塞,废水难以流入导致集中而发生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微电解预处理环氧丙烷的废水处理,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废水通过抽水管道流入,而废水流速过快使得废水在微电解的炭铁区内未能电解净化而被其推流排动,废水便通过与前净化处理的水融入,水向外排放时将造成污染,同时,废水在抽取排入时,废水通过过滤网让杂物存留网格上,而后再出现的杂物与之淤积而造成堵塞,废水难以流入导致集中而发生故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微电解预处理环氧丙烷的废水处理,其结构包括限流自动加剂抽水管道装置、废水处理箱体、微电解电源体、密封闭顶盖、净化排水管、储置检测转接箱、防潮底座、操作面板,所述限流自动加剂抽水管道装置设于废水处理箱体的右表面并且通过固定安装的方式相贴合,所述微电解电源体的下表面与密封闭顶盖的上表面通过电焊的方式相连接并且电连接,所述密封闭顶盖的下表面通过贴合的方式安装于废水处理箱体的上表面,所述净化排水管采用嵌入的方式安装于废水处理箱体的前表面,所述净化排水管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储置检测转接箱的右表面,所述储置检测转接箱的右表面与废水处理箱体的左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所述防潮底座采用电焊的方式设于废水处理箱体的下表面,所述操作面板通过嵌入的方式安装于废水处理箱体的前表面并且电连接,所述限流自动加剂抽水管道装置包括水流动力触动机构、往复传动机构、振动过滤排渣机构、开闸调节流径机构、流速滑动加剂机构、酸碱催化剂存储补充机构、管道外壳,所述水流动力触动机构位于往复传动机构的下方,所述振动过滤排渣机构通过嵌入的方式安装于往复传动机构的右侧并且活动连接,所述往复传动机构的左侧设有开闸调节流径机构并且采用电焊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流速滑动加剂机构安装于酸碱催化剂存储补充机构的右下方,所述管道外壳的内侧设有酸碱催化剂存储补充机构并且通过电焊的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方案,所述的水流动力触动机构包括水力推动块、内滑槽、连接弹簧、衔接压块、触动模块,所述水力推动块采用嵌入的方式安装于内滑槽的内侧并且相贴合,所述连接弹簧的右端部通过电焊的方式安装于水力推动块的左表面,所述衔接压块安装于水力推动块的上表面并且衔接压块的左表面与水力推动块的上表面相互垂直,所述触动模块位于衔接压块的左方并且安装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触动模块的顶端设有往复传动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晓玲,未经赵晓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973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