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73580.2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37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汤丽娟;郭天煜;尹宝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0R1/00 | 分类号: | B60R1/00;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马国冉 |
地址: | 264607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感应装置 报警器 盲区 电源模块 检测装置 检测 输出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 光能蓄电池 车辆盲区 电平信号 感应距离 供电模块 驱动信号 同一位置 可用 鸣笛 夜视 喇叭 报警 供电 驱动 输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解决的是不能兼顾盲区、夜视、报警失真的技术问题,通过采用包括设置在车辆外表面上能够检测车辆盲区内人体的红外感应装置,红外感应装置连接有报警器;报警器的驱动信号来自红外感应装置输出的检测到人体的对应电平信号,报警器输出报警信号驱动车辆的喇叭进行鸣笛;还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为光能蓄电池供电模块;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外表面上同一位置的第一红外感应装置和第二红外感应装置,第一红外感应装置和第二红外感应装置的感应距离不同的技术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车载检测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相应的人们在物质享受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亿辆,而近几年更是不断增加。从本质内容上来说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其给我国交通安全带来挑战,我国的交通状况在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后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交通阻塞, 交通事故等等频频发生,安全隐患的原因多种多样,汽车盲区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解决这些有关广大人们人身安全的威胁已经刻不容缓。
而红外感应技术作为一种高技术,它与激光技术并驾齐驱,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交通等各个行业和部门。红外测温、红外测湿、红外理疗、红外检测、红外报警、红外遥感、红外防伪更是各行业争相选用的先进技术。
倒车雷达的局限:其一:过于低矮的障碍物;倒车雷达的探测头一般都安装在车辆的后保险杠上,受到不同探头数量的限制,所能达到的探测范围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低于探头中心10~15cm以下的障碍物就有可能被探头所忽视,而且障碍物距离车位距离越近,这一高度值也就会随之降低,危险性也随之增大。其三:沟坎,雷达是探测障碍物使用的,如果你的车后有着沟坎,那么雷达是绝对不会做出反应的。受到这些盲区的影响,如果在倒车的时候过于依赖雷达的提示,极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可视倒车辅助系统的缺陷:现在在许多高档车型上还配备了可视倒车辅助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声波式倒车雷达盲区过多的问题,不过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隐患需要大家注意。其一:景物变形,为了达到更宽阔的观察范围,这种安装在车辆后备厢上的摄像头都采用了超广角镜头,因此其所成的像会出现较大的畸变,这种变形直接导致我们对物体的远近距离判断失准,因此需要谨慎参考。其二:顾此失彼,由于是影像提示,所以车主在使用这套系统的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显示屏上,也就意味忽视了车身左右两侧的情况,也许最后保全了尾部的安全,车身两侧却已面目全非。
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且行车记录仪主要用于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对发生前无用。缺点:夜视效果差:假如车辆在静止状态,行车记录仪的成像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行驶中随着车辆的颠簸,对面行驶车辆的各种不友善的灯光,都让行车记录仪的效果大打折扣。容易暴露隐私。
未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兼顾盲区、夜视、失真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该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具有使用方便、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所述车载红外多方位盲区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外表面上能够检测车辆盲区内人体的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连接有报警器;
所述报警器的驱动信号来自红外感应装置输出的检测到人体的对应电平信号,报警器输出报警信号驱动车辆的喇叭进行鸣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未经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735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