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68388.4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63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丰;高毓浩;罗文波;仇林玲;廖杰;邱引桂;丁文智;李隆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15 | 分类号: | E21D11/15;E21D20/00;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海燕 |
地址: | 411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板围岩 回采工作面 深部 稳定性控制 锚杆组件 注浆区域 支护 金属网 注浆孔 互层 注浆 本实用新型 整体稳定性 回采 补强加固 间隔设置 锚索支护 软硬互层 岩体结构 整体强化 承载力 裂隙 全断面 软组合 粘聚力 底端 夹持 锚固 锚网 同层 围岩 开凿 破碎 松散 架设 发育 | ||
1.一种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网、注浆区域和锚杆组件,回采工作面中位于组合顶板的底端架设有一排所述金属网,间隔设置的所述锚杆组件将所述组合顶板的软硬互层进行锚固;与所述锚杆组件同层位间隔开凿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孔内用于注浆并形成注浆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顶板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上部软岩、中部硬岩和下部软岩,所述上部软岩的顶部为上层顶板;所述回采工作面的底端为底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组件包括短锚杆,间隔设置的所述短锚杆将所述金属网固定并与所述下部软岩进行加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区域包括浅注浆,与所述短锚杆同层位间隔距离开凿注浆孔,该注浆孔中用于注浆并形成所述浅注浆;所述浅注浆的注浆深度一直抵达所述下部软岩与所述中部硬岩的交互层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组件还包括长锚杆,间隔设置的所述长锚杆从所述下部软岩底部锚固至所述中部硬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区域包括中深注浆,与所述长锚杆同层位间隔距离开凿注浆孔,该注浆孔中用于注浆并形成所述中深注浆;所述中深注浆的注浆深度贯通所述下部软岩和中部硬岩两层围岩,直到所述上部软岩的岩层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组件还包括长锚索,间隔设置的所述长锚索从所述下部软岩底部打入、穿过所述中部硬岩一直锚固至所述上部软岩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部回采工作面组合顶板围岩的稳定性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区域还包括深注浆,所述深注浆的注浆深度由所述下部软岩一直贯通至所述上部软岩的岩层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6838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路隧道排水沟内衬工具式模板
- 下一篇:一种新型煤巷迎面墙防片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