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动力输出结构的液力变速箱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58619.3 | 申请日: | 2018-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69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龙;王永国;常方坡;刘海林;袁正;刘兵;陈国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7/06 | 分类号: | F16H47/06;F16H57/023;F16H57/02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轮 惰轮 变速箱主体 泵齿轮 传动泵 齿轮 起升 本实用新型 液力变速箱 动力连接 输出结构 变速箱 变矩器 传动部 双动力 工作稳定性 惰轮啮合 使用寿命 控制阀 受力 噪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动力输出结构的液力变速箱,包括变速箱主体,所述变速箱主体一端设有变矩器,所述变速箱主体上设有控制阀,所述变速箱主体内设有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包括主动轮、起升泵齿轮、传动泵齿轮以及惰轮,所述主动轮与变矩器动力连接,所述主动轮与起升泵齿轮、传动泵齿轮之间通过惰轮动力连接,所述主动轮、起升泵齿轮、传动泵齿轮周布设置于惰轮外侧且与惰轮啮合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主动轮、起升泵齿轮、传动泵齿轮周布设置于惰轮的外侧,进而使得惰轮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工作更加稳定,而且还极大的降低了变速箱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以及噪音,提高了变速箱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双动力输出结构的液力变速箱。
背景技术
为满足不同地域、环境和使用工况的需求,叉车需要搭载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因此发动机不仅要与传动系统有良好的性能匹配,同时也要兼顾整机液压起升系统和变速箱液力传动系统的结构要求,叉车需要发动机提供起升泵的动力输出口(PTO),用于外部接起升系统供油泵,部分发动机不提供PTO,由此则会叉车带来发动机匹配选型的局限性。同时,液力变速箱中内啮合齿轮泵是将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的重要部件,该泵是液力变速箱控制和能量传递的动力源,其工作状态决定了车辆的行驶性能,而该内啮合齿轮泵较高的故障率也是影响传动系统工作性能稳定的重要因素,并且更换和维护工作比较繁琐。
现有的变速箱由控制阀、供油泵、离合器和变矩器等零部件组成,供油泵置于变矩器的输出端,隐藏于变速箱内部,其动力是由发动机经过变矩器泵轮传递过来,其液压工作原理是:传动油经吸油管道进入到传动系统的供油泵,随后进入控制阀,经调压后油液分别进入离合器和变矩器。这种结构的供油泵位置内藏在传动系统内部,不仅无法对该泵进行系列化升级改进而且也给传动系统定期维护和维修带来了难度。维护和保养程序,需要将传动系统从整机中拆卸出来,然后再将变速箱和发动机分离,最后再将变矩器拆除,方可进行供油泵的维护或更换,这个过程耗时较长,拆卸和安装工序繁多。反之,若不能及时维护或更换,则造成传动效率降低,系统压力达不到设定值,液力离合器将无法正常工作,系统油温升高造成传动系统寿命降低,传动系统的预期性能得不到保障;如果供油泵损坏不能及时更换,最后则会造成变速箱中的关键零部件损毁甚至整体报废
此外由于变速箱内需要设置变速机构以及液力传输机构,使得变速箱内空间紧张,变速箱内各系统之间易产生干涉,使得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振动以及噪音,降低了变速箱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动力输出结构的液力变速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双动力输出结构的液力变速箱,包括变速箱主体,所述变速箱主体一端设有变矩器,所述变速箱主体上设有控制阀,所述变速箱主体内设有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包括主动轮、起升泵齿轮、传动泵齿轮以及惰轮,所述主动轮与变矩器动力连接,所述主动轮与起升泵齿轮、传动泵齿轮之间通过惰轮动力连接,所述主动轮、起升泵齿轮、传动泵齿轮周布设置于惰轮外侧且与惰轮啮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起升泵齿轮动力连接有起升泵,所述起升泵设置于变速箱主体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起升泵齿轮与起升泵之间通过起升泵传动轴连接,所述起升泵传动轴两端部通过花键与起升泵齿轮以及起升泵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泵齿轮动力连接有传动泵,所述传动泵位于变速箱主体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泵齿轮与传动泵之间通过传动泵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泵传动轴两端部通过花键与传动泵齿轮以及传动泵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586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