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934547.9 | 申请日: | 2018-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230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 发明(设计)人: | 段花山;孔凡伟;朱恒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晶导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32 | 分类号: | H01L23/32 |
| 代理公司: | 济宁汇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54 | 代理人: | 杜民持 |
| 地址: | 273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极管本体 稳压二极管 二极管 支架 本实用新型 转动组件 安装座 锁紧孔 转动套 背离 表面转动 使用寿命 外界影响 转动连接 缓冲垫 插杆 内壁 断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包括二极管本体,所述二极管本体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背离二极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数量为两个的锁紧孔,所述支架背离二极管本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位于两个所述锁紧孔之间的缓冲垫,所述二极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插杆。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能够使二极管本体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安装,减少了其在使用过程中损坏的可能,增加了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的二极管在使用过程受到外界影响位置容易改变,导致二极管可能会出现接受不良或断开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向二极管,特别涉及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属于二极管领域。
背景技术
二极管是电子元件当中一种具有两个电极的装置,只允许电流由单一方向流过,许多的使用是应用其整流的功能,而变容二极管则用来当作电子式的可调电容器,大部分二极管所具备的电流方向性我们通常称之为“整流”功能,二极管最普遍的功能就是只允许电流由单一方向通过(称为顺向偏压),反向时阻断(称为逆向偏压),因此,二极管可以想成电子版的逆止阀,导压稳压二极管在使用时大多是直接通过引线与需要安装的线路连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挤压等很容易导致二极管的位置改变,从而会使二极管出现接受不良或断开的现象发生,所以这里设计生产了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二极管在使用过程受到外界影响位置容易改变,导致二极管可能会出现接受不良或断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包括二极管本体,所述二极管本体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背离二极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数量为两个的锁紧孔,所述支架背离二极管本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位于两个所述锁紧孔之间的缓冲垫,所述二极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插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本体为双向触发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转动套的内壁开设有限位环槽,所述限位环与限位环槽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组件的数量为三个,所述转动组件包括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管,所述插杆与转动管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套的内壁涂覆有胶水,所述转动套通过胶水与二极管本体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向倒压稳压二极管结构,分别通过设置支架和安装座,在进行二极管本体的安装时,可转动转动套,使支架与安装点连接,使用螺丝等标准件通过锁紧孔将支架固定在安装点上,从而可将二极管本体固定,也可转动转动组件,将插杆从安装座内部翻出,然后使用插杆与安装点连接,使用锡焊等进行固定即可,从而可使二极管本体进行固定,防止其受到挤压或碰撞时发生晃动或移动,避免出现接受不良或引线扯断的现象发生,解决了现有的二极管在使用过程受到外界影响位置容易改变,导致二极管可能会出现接受不良或断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动套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二极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二极管本体;2、转动套;3、限位环;4、限位环槽;5、支架;6、锁紧孔;7、缓冲垫;8、安装座;9、转动组件;91、转动轴;92、转动管;10、插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晶导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晶导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345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绝缘体上硅的MOS晶体管
- 下一篇:MOS模块散热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