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硫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14515.2 | 申请日: | 201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65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杨福兵;王越;莫奕奇;解明丽;陈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东大能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南京聚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9 | 代理人: | 孙乔乔 |
地址: | 21115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设备 螺旋给料器 反应区 一体化 脱硫废水处理 本实用新型 废水调节池 污泥输送泵 管道连接 沉降区 配药箱 进水提升泵 絮凝沉降剂 一体化设置 沉淀污泥 成分配比 含硫废水 依次布置 沉降 上端 侧连接 产水池 出口端 出水泵 过滤区 搅拌器 絮凝剂 滤机 有压 电厂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废水调节池、沿管道连接顺序依次布置在废水调节池后端的进水提升泵、一体化沉降设备、出水泵以及产水池;所述一体化沉降设备包括从左往右一体化设置的反应区、沉降区和过滤区;所述反应区内部设有搅拌器,所述反应区的上端布置有螺旋给料器,所述螺旋给料器上设有配药箱,可通过配药箱和螺旋给料器往一体化沉降设备中投加沉降絮凝剂;所述沉降区的下侧连接有污泥输送泵;所述污泥输送泵的出口端经管道连接有压滤机。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化沉降设备,解决了部分电厂用地紧张的问题;使用的絮凝沉降剂经有效成分配比而成,使流程简单、易于操作;减少了沉淀污泥量,使处理后的含硫废水满足排放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属于脱硫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火力发电等行业应用最多的脱硫工艺是石灰石-石膏湿法,但该过程的石膏脱水和清洗系统会产生一定量的脱硫废水。脱硫废水偏酸性(pH为4-5.5),其中悬浮物含量较高,汞、铜、锌、铬等重金属超标,同时含有大量氯离子、硫酸盐、亚硫酸盐等,若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脱硫废水处理技术为中和-沉淀-絮凝-澄清-过滤,该工艺对大部分金属和悬浮物都有很强的去除作用,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是设备占地面积较大,对于部分用地紧张的发电厂来说,往往会通过缩短污水在澄清器内的停留时间来减小占地,如此将会降低澄清器的处理效率,并最终导致出水达标困难;二是整个工艺流程需要的药剂种类较多,制备繁琐,操作不便;三是采用石灰乳作为中和剂会增加大量沉淀废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硫废水处理系统,采用一体化沉降设备,解决了部分电厂用地紧张的问题;使用的药剂经有效成分配比而成,使流程简单、易于操作;减少了沉淀污泥量,使处理后的含硫废水满足排放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废水调节池、沿管道连接顺序依次布置在废水调节池后端的进水提升泵、一体化沉降设备、出水泵以及产水池;所述一体化沉降设备包括从左往右一体化设置的反应区、沉降区和过滤区;所述反应区内部设有搅拌器,所述反应区的上端布置有螺旋给料器,所述螺旋给料器上设有配药箱,沉降絮凝剂通过配药箱和螺旋给料器投加到一体化沉降设备中;所述沉降区的下侧连接有污泥输送泵;所述污泥输送泵的出口端经管道连接有压滤机。
优选地,所述废水调节池采用内循环气体搅拌装置。
优选地,所述出水泵与产水池之间设有多介质过滤器。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上连接有反洗装置。
优选地,所述反洗装置包括反洗水泵、连接在多介质过滤器底部的反洗风机以及排污泵;所述反洗水泵的入口端经管道接通产水池、出口端经管道接通多介质过滤器;所述排污泵的入口端经管道与多介质过滤器连接、出口端与污泥输送泵的入口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体化沉降设备,解决了部分电厂用地紧张的问题,同时也简化了脱硫废水的处理流程;所用药剂经有效成分配比而成,兼具调节沉淀絮凝的作用,使流程简单、易于操作;处理后的含硫废水满足排放要求,不存在因在澄清池停留时间短而导致出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同时与传统工艺需要添加石灰乳相比,大大减少了沉淀污泥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多介质过滤器结构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说明:1、废水调节池,2、进水提升泵,3、一体化沉降设备,31、反应区,32、配药箱,33、螺旋给料器,34、沉降区,35、过滤区,4、出水泵,5、多介质过滤器,51、反洗水泵,52、反洗风机,53、排污泵,6、产水池,7、压滤机,8、污泥输送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东大能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东大能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145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