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铸钢坯冷床的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12793.4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24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高静涛;白银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正元合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43/00 | 分类号: | B21B43/00;F28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沁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4 | 代理人: | 姚艳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东丽***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回收 冷空气输入通道 输出通道 热空气 冷床 余热回收装置 连铸钢坯 钢坯 余热利用设备 本实用新型 温度传感器 钢坯冷却 机床设备 冷却过程 冷却气体 冷却效率 腔体结构 外侧设置 有效回收 轧钢 开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钢机床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连铸钢坯冷床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冷床本体、余热回收罩、冷空气输入通道和热空气输出通道,所述余热回收罩呈腔体结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余热回收罩内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余热回收罩外侧设置有PLC控制器,所述冷空气输入通道设置在余热回收罩一侧,所述热空气输出通道设置在与所述冷空气输入通道相对的一侧。所述热空气输出通道一端与所述余热回收罩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余热利用设备;在钢坯的冷却过程中通入冷却气体可以显著提高冷却效率,在提高钢坯冷却效率的同时,有效回收了钢坯的热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钢机床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连铸钢坯冷床的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连铸钢坯生产企业生产的钢坯在加工完成后,温度仍在600℃左右。目前,加工完成后的钢坯通常都是放在冷床上进行自然冷却。一方面,自然冷却使得整个冷却过程进行的很缓慢且无法控制精确控制冷却速度。另一方面,这种自然冷却的方式致使加工完成后的钢坯所含有的大量热量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周围环境造成热污染,容易造成工作人员中暑以及其他的伤害,并且使得周围的设备在高温当中运行,缩短里设备的使用寿命等。
然而,目前的余热回收装置结构比较简单,难以实现真正的高效回收;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高效并环保的对加工完成后的钢坯所含有的大量热量,实现高回收率的余热回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对加工完成后的钢坯所含有的大量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不但节约能源,而且会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钢坯冷却效率的同时,有效回收了钢坯的热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连铸钢坯冷床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冷床本体、余热回收罩、冷空气输入通道和热空气输出通道,所述余热回收罩呈腔体结构,同时底部设有开口,所述余热回收罩与所述冷床本体围成能够容纳冷床本体的内部空间,所述余热回收罩内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余热回收罩外侧设置有PLC控制器,所述冷空气输入通道设置在余热回收罩一侧,所述热空气输出通道设置在与所述冷空气输入通道相对的一侧,所述热空气输出通道一端与所述余热回收罩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余热利用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吸热组件,所述吸热组件包括吸热管束、钢板和若干个挂钩,所述吸热管束包括若干个无缝翅片钢管,若干个所述无缝翅片钢管并排首尾依次相连形成吸热管束,每一所述无缝翅片钢管包括竖直钢管和U 型连接弯管,所述U型连接弯管两端均一体成型连接有竖直钢管,两端的两根所述竖直钢管分别连接有不锈钢软管,所述钢板位于所述无缝翅片钢管的上部,所述钢板上部还对称的固定有至少两个挂钩。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竖直钢管两侧一体成型设置有第一翅片,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翅片相互抵触,所述竖直钢管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球形集热球,所述集热球的直径大于所述竖直钢管的外径,且所述集热球的内径大于所述竖直钢管的内径,所述集热球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着其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翅片,所述竖直钢管上并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间设置有V型导热片,所述V型导热片的内壁与所述竖直钢管的外壁相切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无缝翅片钢管与钢板之间还固定有一加强钢管。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余热回收罩内部设置若干个突起,所述突起、吸热组件和余热回收罩内部均设有高温涂料层,所述余热回收罩中间设有保温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热空气输出通道离地高度大于所述冷空气输入通道离地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余热回收罩的上部为弧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余热回收罩的上表面上连接有吊索,所述吊索连接起重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正元合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正元合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127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