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陶粒的成球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905792.7 | 申请日: | 2018-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07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 发明(设计)人: | 颜虎平;耿涛;范海宏;上官柏年;薛健;赵维;李斌斌;李大伟;王健;杨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33/132 | 分类号: | C04B33/132;C04B33/135;C04B38/06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 地址: | 710003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粘土 造粒机 包覆 成球机 成球 污泥 料球 送入 本实用新型 污泥陶粒 混合料 污泥仓 城市污水处理厂 粉煤灰利用 粉煤灰 出口管路 出口连接 粉煤灰仓 高速气流 混合造粒 脱水污泥 混合物 包覆机 掺加量 雾化器 供料 料仓 球核 雾化 排放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泥陶粒的成球系统,包括造粒机,粘土仓、污泥仓和粉煤灰仓均与造粒机连接向其供料,其中,污泥仓的出口管路端部设置雾化器,所述造粒机的出口连接成球机,成球机和粘土包覆料仓的出口均连接包覆机。污泥以雾化的方式送入造粒机,粘土和粉煤灰利用高速气流送入造粒机,混合造粒形成小于1毫米的球核;在成球机中形成小于10毫米的混合料球,完成一次成球;将粘土包覆料和混合料球送入成球机,形成大于10毫米的包覆料球,完成二次成球。通过本方法形成的包覆料球,外层是粘土,内部是污泥、粘土和粉煤灰的混合物。本实用新型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脱水污泥为原料,不需要外加水,将污泥制成包覆料球,增大了污泥的掺加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泥陶粒的成球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伴生产物,体积大、产量大、组成成分及其复杂、容易腐败、有恶臭气味。目前主要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等,但都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相对而言,利用水泥窑炉、火力发电厂的锅炉、砖瓦或陶瓷窑炉等高温环境,完成污泥的协同处置,是目前较佳的处理方式。但是在协同处置过程中,污泥的加入会影响原产品的生产,尤其污泥中大量水分的存在,会破坏原有的热工系统平衡,大大限制了污泥的处理量。如何提高污泥处理量是工业窑炉协同处置污泥工艺广泛推广应用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利用城市污泥烧制陶粒是工业窑炉协同处置污泥的工艺之一,干污泥中含有35%-65%的有机物质,热值可以达到10000kJ/kg,可以用作燃料。干污泥中的无机质中含有Si、Ca、Al等元素,可以作为陶粒等硅酸盐产品的原料。陶粒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环境(最高温度达1300℃)为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条件。以污泥、粉煤灰和粘土为原料,制成料球,其中的有机有害成分完全分解或燃烧,重金属等则固化在陶粒中。因此,将陶粒生产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既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陶粒生产中能源消耗,也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泥的危害。
目前利用污泥制备陶粒的工业生产中,由于污泥粘度大,与粘土等原料很难很好地混合均匀,限制了污泥的掺入量的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陶粒的成球方法,将污泥、粘土和粉煤灰等原料在造粒机中混合均匀,再通过二次球核成球的方法制成包覆料球,增大了污泥的掺加量;包覆料球的内部为污泥、粘土和粉煤灰的混合物,外层包覆一层粘土,不仅大大提高了污泥的掺入量,并且在陶粒焙烧过程中,有效控制了干燥过程中有害气体的释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泥陶粒的成球系统,包括造粒机5,粘土仓1、污泥仓2和粉煤灰仓 4均与造粒机5连接向其供料,其中,污泥仓2的出口管路端部设置雾化器3,所述造粒机5的出口连接成球机6,成球机6和粘土包覆料仓8的出口均连接包覆机7。
所述造粒机5的出口与成球机6的入口之间设置输送带,所述成球机6的出口与包覆机7的入口之间设置输送带。
所述粘土仓1出口设置粉磨机,粉磨机出口连接粘土包覆料仓8。
所述粘土仓1、粉煤灰仓4和粘土包覆料仓8均连接有粉磨机,其中物料经粉磨后送出。
所述粘土仓1和粉煤灰仓4的出口管路均设置气流输送机,将其中物料以分散状态送入造粒机5。
所述粘土仓1、粉煤灰仓4和粘土包覆料仓8的出口均设置有计重设备。
所述成球机6是转鼓成球机或圆盘成球机,通过粘结、挤压等方式成球。
所述包覆机7是转鼓成球机、圆盘成球机或滚筒机。
利用该系统的成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057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维中空编织件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经编贾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