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纤维布加固梁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901474.3 | 申请日: | 2018-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93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 发明(设计)人: | 程正兵;刘祖权;刘连惠;杨洋;梁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恒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3005 江苏省淮***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压条 碳纤维布 中粗砂层 本实用新型 防水砂浆层 加固梁 两侧面 建筑结构加固 粘结破坏 种碳纤维 布贴 底面 覆盖 拉断 竖直 侧面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梁结构,包括梁本体和若干U型碳纤维布,U型碳纤维布贴于梁本体的底面和两侧面,梁本体的两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第一碳纤维压条,第一碳纤维压条压于梁本体侧面的顶部,梁本体的底部和两侧覆盖有中粗砂层,中粗砂层外覆盖有防水砂浆层。本实用新型可提高对梁的加固效果。利用U型碳纤维布承受竖直方向的张力,利用第一碳纤维压条承受水平方向的张力,使U型碳纤维布和第一碳纤维压条不易被拉断;中粗砂层和防水砂浆层与U型碳纤维布、第一碳纤维压条结成一体,使U型碳纤维布和第一碳纤维压条不易被粘结破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梁结构。
背景技术
每一栋房屋都有横梁,过去建造房屋,靠横梁承担屋顶的重量,这就是房梁,也叫屋梁,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如果梁有了安全隐患,后果将不可设想,目前有一种新型的梁加固方法-梁贴碳纤维布。梁贴碳纤维,即通过粘结材料在梁的底面粘贴一层碳纤维布,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当梁上受到荷载作用时,碳纤维布和梁一起共同受力,从而能够达到加固的效果。
一般来说,梁贴碳纤维有如下“治愈”作用:1.梁出现损伤,如梁底面出现裂缝等,因碳纤维布的抗拉性能好,因碳纤维布的抗拉性能好,故通过在梁底面粘贴碳纤维布,可以很好地抑制裂缝的发展,这样就对结构达到了加固的目的。在贴碳纤维布前,一般需要采用封缝灌缝胶水对裂缝进行封堵。2.房屋抗震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梁贴碳纤维抗震加固。3.减少房屋荷载增加引起的变形。
试验表面,用碳纤维布加固梁后对梁加载,梁的受剪破坏特征类似于普通混凝土梁。粘贴在梁表面的碳纤维布会发生两种破坏形态:碳纤维布被拉断和粘结破坏(混凝土被拉下),发生哪种破坏,主要由碳纤维布的锚固性能所决定。因此还需进一步改进碳纤维布加固结构,从而提高对梁的加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梁结构,可提高对梁的加固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梁结构,包括梁本体和若干U型碳纤维布,U型碳纤维布贴于梁本体的底面和两侧面,梁本体的两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第一碳纤维压条,第一碳纤维压条压于梁本体侧面顶部的U型碳纤维布上,梁本体的底部和两侧覆盖有中粗砂层,中粗砂层外覆盖有防水砂浆层,U型碳纤维布和第一碳纤维压条位于梁本体与中粗砂层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梁本体侧面出现斜裂缝时,U型碳纤维布承受竖直方向的张力,第一碳纤维压条承受水平方向的张力,使U型碳纤维布和第一碳纤维压条不易被拉断;而中粗砂层和防水砂浆层与U型碳纤维布、第一碳纤维压条结成一体,使U型碳纤维布和第一碳纤维压条不易被粘结破坏(梁本体上的混凝土被拉下)。
优选的,当梁本体的高≥600毫米时,梁本体两侧还设有第二碳纤维压条,第二碳纤维压条位于第一碳纤维压条下方且两者平行,第二碳纤维压条也压于U型碳纤维布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梁本体高于600毫米时,梁本体的自重提高了一个档次,梁本体上裂缝的张力和裂缝下方的梁本体重力之和大于U型碳纤维布和第一碳纤维压条的承受范围,因此设置第二碳纤维压条可解决。
优选的,梁本体的上表面贴有第三碳纤维压条,第三碳纤维压条的两端锚固于梁本体两端的立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提高梁本体的抗弯强度,也可缓解梁本体上表面的裂缝扩张。
优选的,梁本体的两侧底部均设有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降低梁本体两侧底部棱角对U型碳纤维布的压强。
优选的,U型碳纤维布、第一碳纤维压条、第二碳纤维压条和第三碳纤维压条均由若干层碳纤维布叠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恒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恒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014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下结构改造中的新增风井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古建筑修缮用加固夹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