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试验用引伸计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86341.3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27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伍远明;霍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4 | 分类号: | G01N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具 引伸计 夹持板 本实用新型 试验 测量盘 千分表 顶杆 夹持 保持试验 钢筋表面 夹头位置 螺栓连接 侧面 敞口端 伸缩杆 滑动 刀片 防倾 正对 匹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试验用引伸计夹具,包括上部夹具、下部夹具、与上部夹具固定连接的千分表、与千分表相匹配的顶杆,还包括与下部夹具固定连接的测量盘,顶杆与测量盘相接触;上部夹具、下部夹具的侧面均开设有相互正对的缺口,缺口的侧面敞口端设置夹持板,夹持板与对应的缺口底部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缺口内部、夹持板朝向缺口内部的一侧表面,均设置夹持刀片;还包括固定在上部夹具、下部夹具之间的防倾伸缩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试验用引伸计夹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夹头位置与钢筋表面接触面积过大、容易导致引伸计倾斜或滑动的问题,实现精确夹持、保持试验稳定、提高试验精度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试验用引伸计夹具。
背景技术
引伸计是测量构件及其他物体两点之间线变形的一种仪器,通常由传感器、放大器和记录器三部分组成。传感器直接和被测构件接触。构件上被测的两点之间的距离l为标距,标距的变化Δl(伸长或缩短)为线变形。构件变形,传感器随着变形,并把这种变形转换为机械、光、电、声等信息,放大器将传感器输出的微小信号放大。记录器(或读数器)将放大后的信号直接显示或自动记录下来。
在工程建设中,相关规范要求钢筋及钢筋接头需要进行检验合格才能应用,以保证工程质量。为更好的进行钢筋及钢筋接头性能试验,试验室需要对钢筋及钢筋接头进行残余应力检测,而目前普遍所用的引伸计都存在诸多问题:如夹头位置与钢筋表面接触面积过大,影响标距的准确测量;在试验中钢筋受拉变形,夹头松动,导致引伸计倾斜或滑动,影响试验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试验用引伸计夹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夹头位置与钢筋表面接触面积过大、容易导致引伸计倾斜或滑动的问题,实现精确夹持、保持试验稳定、提高试验精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试验用引伸计夹具,包括上部夹具、下部夹具、与所述上部夹具固定连接的千分表、与所述千分表相匹配的顶杆,还包括与所述下部夹具固定连接的测量盘,所述顶杆与所述测量盘相接触;所述上部夹具、下部夹具的侧面均开设有相互正对的缺口,所述缺口的侧面敞口端设置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对应的缺口底部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缺口内部、所述夹持板朝向缺口内部的一侧表面,均设置夹持刀片;还包括固定在上部夹具、下部夹具之间的防倾伸缩杆。
针对现有技术中夹头位置与钢筋表面接触面积过大、容易导致引伸计倾斜或滑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试验用引伸计夹具,上部夹具、下部夹具分别用于夹持在被检测的钢筋试件的上下两头,千分表与上部夹具相对固定,测量盘与下部夹具相对固定,千分表的顶杆与测量盘接触,从而实现对钢筋残余应力的常规检测。本实用新型中在上部夹具、下部夹具的侧面均开设有相互正对的缺口,即是上部夹具上的缺口,正对下部夹具上的缺口,所述缺口用于被检测的钢筋穿过。缺口开设在上部夹具、下部夹具的侧面,因此其敞口端也朝向侧面,敞口端设置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对应的缺口底部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缺口内部、所述夹持板朝向缺口内部的一侧表面,均设置夹持刀片。因此当被检测的钢筋穿过缺口时,由螺栓带动夹持板靠近钢筋,从而使得两侧的刀片分别抵拢在钢筋的相对两侧,通过两侧的刀口对钢筋进行夹持,可以极大的降低传统钢筋夹具与钢筋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极大的降低接触面积对标距的测量干扰。还包括固定在上部夹具、下部夹具之间的防倾伸缩杆,通过防倾伸缩杆连接上部夹具、下部夹具,在夹持过程中可以防止整个装置的倾斜,保持试验稳定,从而进一步的提高试验精度。同时防倾伸缩杆具有伸缩功能,因此对于钢筋在试验过程中的拉伸压缩均具有适应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上部夹具呈门框状,上部夹具的底部两侧均设置向外伸出的凸台,每个凸台上均设置千分表,所述千分表的顶杆穿过所述凸台。
优选的,所述顶杆与对应的凸台之间通过紧定螺钉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863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承载比CBR试验防颗粒脱落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精密拉压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