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山区公路弯道盲区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56455.3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3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关凯丰;杨云;窦海明;方光祖;张旭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9 | 分类号: | G08G1/09;G08G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昌市经***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线性 诱导屏 弯道 盲区 山区公路 指示灯 光谱LED 可变 诱导 太阳能电池板 本实用新型 事故发生率 电源模块 光谱波长 行人出入 应对措施 主控制器 支撑杆 检测 光谱 人车 司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山区公路弯道盲区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由主控制器、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第一诱导标志、第二动态线性诱导屏、第二诱导标志、可变光谱LED指示灯、支撑杆、电源模块、Zigbee终端节点、太阳能电池板、第一人车检测单元、第二人车检测单元组成,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来引导车辆和行人出入弯道,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的可变光谱LED指示灯光谱波长的光谱来判断弯道盲区对向来车、来人的情况,提醒行人和司机提前做出应对措施,降低山区公路弯道盲区事故发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交通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区公路弯道盲区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
背景技术
我国山区众多,山区公路纵横交错,傍山临崖的山区公路大多路面狭窄,弯道多而急,驾驶员的视线容易因大山的阻挡而受阻,不能及时得知来车情况。驾驶员在雾、雨、雪、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条件行车时,不易看清弯道对向和道路边缘的情况,有剐蹭护栏和坠崖的危险。
目前在山区公路弯道处设置一面广角凸面镜使驾驶员获取弯道盲区内来车信息,广角凸面镜的可视距离短,在雾、雨、雪、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难以看清镜中的影像,容易被粉尘、水珠覆盖而影响正常使用。在山区公路弯道道路外侧,常常在护栏上涂刷油漆作为警示护栏的边界,在护栏上涂刷油漆易因环境导致油漆剥落,且在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不能有效辨识弯道边界。因此山区公路弯道处的交通事故仍然频频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区公路弯道盲区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采用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来引导车辆和行人出入弯道,通过改变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上可变光谱LED指示灯光谱波长的光谱来判断弯道盲区对向来车、来人情况,提醒行人和司机提前做出应对措施,降低山区公路弯道盲区事故发生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山区公路弯道盲区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山区公路弯道盲区动态线性双面诱导屏,包括主控制器、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第一诱导标志、第二动态线性诱导屏、第二诱导标志、可变光谱LED指示灯、支撑杆、电源模块、Zigbee终端节点、太阳能电池板、第一人车检测单元、第二人车检测单元,在弯道转弯处边缘均匀安装多根支撑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支撑杆顶部,电源模块安装于支撑杆底部,主控制器、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第二动态线性诱导屏安装在支撑杆上部,Zigbee终端节点安装在主控制器上,第一诱导标志设置于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上,第二诱导标志设置于第二动态线性诱导屏上,在第一诱导标志、第二诱导标志的边缘均匀安装可变光谱LED指示灯,由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为电源模块供电,经电源模块转换后的电源分别为主控电路板、可变光谱LED指示灯、Zigbee终端节点、第一人车检测单元、第二人车检测单元供电,其中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和第二动态线性诱导屏形成的夹角可任意调节,第一诱导标志和第二诱导标志为箭型图标,第一动态线性诱导屏用于提醒弯道入口处的行人和司机前方有弯道的信息,第二动态线性诱导屏用于提醒弯道出口处的行人和司机前方有弯道的信息,Zigbee终端节点用于接收第一人车检测单元、第二人车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处理,由主控制器控制可变光谱LED指示灯点亮的颜色,进而提醒弯道入口和弯道出口的行人和司机前方弯道的信息,在弯道入口和弯道出口处分别设有第一人车检测单元、第二人车检测单元,分别用于检测弯道入口和弯道出口处的来车信息和行人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56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