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50384.6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05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昌;戴明新;周斌;赵英杰;司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70 | 分类号: | A01K61/7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456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角 支撑部件 栖息地 水稳定 锚固 锚链 本实用新型 稳定性提升 侧向稳定 集群式 海洋生物 整体稳定性 互相连接 稳定架 有效地 大浪 角架 灾害 | ||
1.一种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绕在栖息地周围的多个稳定架,所述稳定架水平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稳定架之间以及所述稳定架与栖息地构件-栖息架之间均通过绳索或环链活动连接,多个所述稳定架包含四部分及四个角架,在四部分稳定架中,一部分为迎水稳定架,一部分为背水稳定架,其余两部分为侧向稳定架,在四个角架中,两个为迎水侧角架,另外两个为背水侧角架;
所述迎水稳定架的迎水侧通过锚链Ⅰ和锚Ⅰ锚固在海床上;
在所述背水稳定架的背水侧上设有支撑部件Ⅰ;
所述侧向稳定架的外侧设有支撑部件Ⅱ,并通过锚链Ⅱ和锚Ⅱ锚固在海床上;
所述迎水侧角架的迎水侧和外侧均采用锚链Ⅲ和锚Ⅲ锚固在海床上,在所述迎水侧角架的外侧设有支撑部件Ⅲ;
在所述背水侧角架的背水侧和外侧均设有支撑部件Ⅳ,所述背水侧角架的外侧通过锚链Ⅳ和锚Ⅳ锚固在海床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水稳定架的背水侧设有左右对称布置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Ⅰ;在所述侧向稳定架的外侧设有前后对称布置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Ⅱ;在所述迎水侧角架的外侧设有前后对称布置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Ⅲ;在所述背水侧角架的外侧设有前后对称布置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Ⅳ,在所述背水侧角架的背水侧设有左右对称布置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Ⅳ;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Ⅰ之间、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Ⅱ之间、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Ⅲ之间以及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部件Ⅳ之间均堆砌有礁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稳定架内张拉有生物附着体串,所述生物附着体串包括连接绳或连接链,在所述连接绳或连接链上固定有多个生物附着体,在每个所述生物附着体上设有孔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栖息地是由水平放置的所述栖息架构成的,所述栖息架采用框架结构,所述稳定架采用与所述栖息架相同的框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架采用长方体框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链Ⅰ与所述迎水稳定架活动连接,所述锚Ⅰ与所述锚链Ⅰ活动连接;所述锚链Ⅱ与所述侧向稳定架活动连接,所述锚Ⅱ与所述锚链Ⅱ活动连接;所述锚链Ⅲ与所述迎水侧角架活动连接,所述锚Ⅲ与所述锚链Ⅲ活动连接;所述锚链Ⅳ与所述背水侧角架活动连接,所述锚Ⅳ与所述锚链Ⅳ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Ⅰ设置在所述背水稳定架的下部,二者是一体成型的;所述支撑部件Ⅱ设置在所述侧向稳定架的下部,二者是一体成型的;所述支撑部件Ⅲ设置在所述迎水侧角架的下部,二者是一体成型的;所述支撑部件Ⅳ设置在所述背水侧角架的下部,二者是一体成型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群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Ⅰ采用三角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所述支撑部件Ⅱ采用三角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所述支撑部件Ⅲ采用三角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所述支撑部件Ⅳ采用三角形结构或梯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5038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澳洲淡水龙虾的养殖设备
- 下一篇:一种青虾苗种繁育过程中的附着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