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39310.2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28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罗清波;张玉苹;左申兵;郑宜枫;詹廷君;张婷婷;冯晓新;金启刚;周海波;王梓龙;蒲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1C3/00;E03F5/04;E01C3/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既明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59 | 代理人: | 李钦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结构 淤泥 申请 疏水组件 堆放 积水 路基 本实用新型 防水基层 环保效益 集水井 清洁化 填充层 排出 土层 防水 海绵 应用 排水 占用 土地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结构,目的在于解决每年都有大量的淤泥产生,通常采用堆放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该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基层、设置在防水路基上的疏水组件;所述疏水组件包括排水集水井、路基土层、淤泥填充层。本申请将淤泥用于本申请的防水结构中,一方面解决了淤泥堆放和污染环境的难题,又实现了淤泥的清洁化处理,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同时,本申请的防水结构还能实积水的迅速排出,及对积水的有效涵养;本申请的防水结构具有海绵城市的特性,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本申请设计合理,构思巧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道路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结构。将本申请用于绿化带、广场道路、河道等环境中,能够将积水快速排出,并能通过土壤与其上的植物蓄积水分,有效减少水源的浪费。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江河湖泊的水质、保证河道正常的泄洪能力和内陆航道的畅通,我国每年都开展大规模的湖泊疏浚、清淤工程,从而产生大量的工程淤泥,这些淤泥如果不加以利用,将占用大量土地和污染环境。由于淤泥的物理力学指标较差,未经技术处理一般不能在工程中直接应用,也不充许直接抛入江中,成为工程弃土。
目前,通常对淤泥的处理方式为直接堆放。一方面,淤泥的堆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淤泥在堆放时会散发臭味,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或设施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每年都有大量的淤泥产生,通常采用堆放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水结构。本申请将淤泥用于本申请的防水结构中,一方面解决了淤泥堆放和污染环境的难题,又实现了淤泥的清洁化处理,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同时,本申请的防水结构还能实积水的迅速排出,及对积水的有效涵养;本申请的防水结构具有海绵城市的特性,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本申请设计合理,构思巧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基层、设置在防水路基上的疏水组件;
所述疏水组件包括排水集水井、路基土层、淤泥填充层,所述路基土层设置在淤泥填充层上方且路基土层与淤泥填充层构成第一中间体,所述第一中间体与排水集水井沿竖直方向相邻设置,所述淤泥填充层沿竖直方向的剖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排水集水井的下端面与淤泥填充层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排水集水井的下端面、淤泥填充层的下端面分别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的角度为5~30°;
所述淤泥填充层的下端面位于排水集水井的下端面上方,将疏水组件中排水集水井下端面的最低处记为底端过水线,将疏水组件中淤泥填充层下端面的最高处记为顶端过水线;
所述疏水组件为至少两个且疏水组件依次相连;沿疏水组件中排水集水井至第一中间体的方向,相邻两个疏水组件中,靠近排水集水井一侧疏水组件的顶端过水线高于远离排水集水井一侧疏水组件的顶端过水线且靠近排水集水井一侧的疏水组件中的积水能依次经排水集水井的下端面、淤泥填充层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下一疏水组件中;
所述疏水组件依次设置在防水基层上,所述防水基层的上端面与疏水组件下端面相配合且防水基层的上端面呈折线型;
所述排水集水井与外部排水设施相连且疏水组件中的积水能经外部排水设施排出。
还包括溢流水管,所述溢流水管设置在路基土层内,相邻两个排水集水井之间通过溢流水管连通且溢流水管所在水平面高于任一疏水组件的顶端过水线,所述溢流水管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溢流水管与外部排水设施连通。
还包括设置在排水集水井上的透水基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未经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39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公路排水的半圆形植草边沟结构
- 下一篇:海绵城市吸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