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836104.6 | 申请日: | 2018-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28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 发明(设计)人: | 汤波;洪浩;崔莹;刘春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滨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王闯;葛莉华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渗滤液处理 电渗析 本实用新型 零排放系统 水解酸化池 初沉池 淡水箱 调节池 反渗透 高效厌氧反应器 电渗析系统 处理工艺 纳滤装置 依次连接 有效降解 运行稳定 整体工艺 有机物 产水箱 淡水产 高脱盐 减量化 零排放 浓水箱 浓缩液 渗滤液 输出端 水箱 氨氮 倒极 纳滤 浓水 回收率 软化 投资 | ||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初沉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UASB反应器、A/O‑MBR系统、MBR膜产水箱、纳滤装置、纳滤淡水产水箱、电渗析系统、电渗析淡水箱和RO反渗透装置,所述RO反渗透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反渗透浓水箱和反渗透淡水箱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初沉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高效厌氧反应器→A/O‑MBR系统→NF系统→电渗析→RO系统”的处理工艺,能够有效降解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运用电渗析的频繁倒极系统,能实现高脱盐率;通过化学软化和膜组合的浓水减量化系统,减少浓缩液的硬度,提高总体回收率;整体工艺处理成本低、投资少、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实现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垃圾渗滤液具有高有机物浓度、高氨氮、高含盐率的特点,因此对其有效处理一直是国内外水处理界的难点。目前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主流技术为“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的工艺,主要是在好氧段中发生碳氧化(有机物的去除)过程和硝化过程,然后硝化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段进行反硝化反应,完成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并利用MBR膜生物反应器进一步处理,膜分离技术的使用,使得处理系统中具有较高的污泥浓度,能够更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同时由于污泥停留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在反应器内积累起大量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使氨氮达到较彻底的去除。
但是MBR出水中的盐分达不到工业水回用标准,因此需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常见的深度处理工艺为纳滤或反渗透技术,但是纳滤和反渗透组合技术净化水回收率低,一般回收率不到75%,导致浓水水量较大,消耗困难;且使用纳滤/反渗透工艺对无机盐仅仅起到浓缩效果,反应体系中盐分不断富集,并未有效去除。另有一种深度处理技术采用DTRO/STRO工艺,能够提升回收率,但是该技术处理过程中需要增压,使得系统设计成本提高。
因此,需要一种除盐率高、出水回收率高、运行费用低、投资少的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工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系统,采用“初沉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UASB反应器→A/O-MBR系统→NF系统→电渗析→RO系统”的处理工艺,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效率;通过电渗析系统和浓水减量化系统的组合,可提高最终出水的回收率,达到零排放效果,且脱盐率较高。本实用新型工艺运行费用低、投资少、除盐率高、出水回收率高,能够实现垃圾渗滤液零排放。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初沉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UASB反应器、A/O-MBR系统、MBR膜产水箱、纳滤装置、纳滤淡水产水箱、电渗析系统、电渗析淡水箱和RO反渗透装置,所述RO反渗透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反渗透浓水箱和反渗透淡水箱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UASB反应器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进一步的,所述A/O-MBR系统包括反硝化池、硝化池和MBR膜池,所述硝化池和MBR膜池均配有鼓风曝气装置;所述硝化池的硝化液回流进反硝化池进行反硝化反应,所述MBR膜池内的污泥回流进所述硝化池补充生物量。
进一步的,所述A/O-MBR系统为内置式膜生物反应系统,采用特制PTFE中空纤维膜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电渗析系统采用频繁倒极电渗析(EDR)系统,所述频繁倒极电渗析(EDR)系统由电渗析本体、整流器和自动倒极系统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RO反渗透装置的浓缩液一部分进入所述电渗析系统进一步除盐,一部分和纳滤浓水箱排出的NF浓缩液一起进行浓水减量化处理。
进一步的,还包括对所述纳滤装置和RO反渗透装置中的浓缩液进行处理的浓水减量化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滨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滨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361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