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车无火回送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11062.0 | 申请日: | 2018-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78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夏军;吕枭;任向杰;张茂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24 | 分类号: | B60T13/24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刘雁君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装置 机车 停放 制动缸 中继阀 风缸 回送 本实用新型 控制模块 列车管 输入口 缓解压力 输入压力 制动技术 制动 自动化 缓解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车无火回送控制装置,属于机车制动技术领域,机车无火回送控制装置包括列车管,设有输入口的制动缸中继阀,用于控制停放缸制动缓解的停放控制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列车管连接的副总风缸,所述副总风缸还与所述停放控制模块连接,以向停放缸提供缓解压力;所述副总风缸与所述制动缸中继阀的输入口连接,以向所述制动缸中继阀提供输入压力。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车无火回送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当机车发生故障或调车等特殊工况时,需要将机车设置为无火回送状态,由另一辆本务机车牵引无火机车到达相关地点。本务机车与无火机车两车之间的列车管相连接,无火机车的控制装置通过响应本务机车列车管的压力变化,输出相应的预控压力至无火机车中继阀的预控口,同时无火机车总风缸提供压缩空气到达中继阀输入口,中继阀按照预控口与输入口的最小值输出至无火机车制动缸,从而实现无火机车的制动与缓解,并与本务机车保持一致。
根据相关的铁路系统技术条件要求,无火回送状态下,无火机车制动缸最大压力应为200~250kPa且停放缸必须时刻保持停放缓解状态。当前,关于实现无火机车制动缸最大压力为200~250kpa的方法为:首先将无火机车总风缸压力排至250kpa以下,然后通过无火机车制动控制部件中的减压阀限制本务机车列车管充入无火机车总风缸的压力保持在200~250kpa,最终使无火机车制动缸压力不大于200~250kpa,同时打开车下的平均管塞门,防止造成无火机车制动缸不能缓解;关于实现停放缸保持停放缓解状态的方法:首先由操作人员将制动控制系统中的停放隔离塞门置于“关闭位”,然后去车下手拉手动缓解手柄从而手动缓解停放缸,即通过隔离的方式达到缓解停放缸的目的。
上述方法需要操作人员在车上关闭停放隔离塞门,以及在车下进行手动缓解操作,工作效率非常低,且可能会存在操作失误而发生故障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机车无火回送控制装置,具有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故障低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机车无火回送控制装置,包括列车管,设有输入口的制动缸中继阀,以及用于控制停放缸制动缓解的停放控制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列车管连接的副总风缸,所述副总风缸还与所述停放控制模块连接,以向停放缸提供缓解压力;所述副总风缸与所述制动缸中继阀的输入口连接,以向所述制动缸中继阀提供输入压力。
作为优选,还包括双联动且非同开同闭的无火塞门,所述制动缸中继阀还设有第一预控口,所述无火塞门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无火塞门第一进气口外接紧急增压接口,所述无火塞门第一出气口与所述制动缸中继阀第一预控口连接,所述无火塞门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列车管连接,所述无火塞门第二出气口与所述副总风缸连接,以使机车无火回送时,所述无火塞门置于导通位以保证所述列车管向所述副总风缸充风的同时紧急增压通道关闭。
作为优选,所述无火塞门与所述副总风缸之间连接有单向阀和/或缩堵。
作为优选,还包括工作风缸、作用风缸和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接口分别连接所述工作风缸、所述作用风缸、所述列车管;所述制动缸中继阀还设有与所述作用风缸连接的第二预控口。
作为优选,所述作用风缸还连接有安全阀,以保证所述作用风缸的压力值为所述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值。
作为优选,还包括平均管,以及双联动且同开同闭的转换塞门,所述转换塞门设有第一进气接口和第一出气接口、第二进气接口和第二出气接口,所述转换塞门第一进气接口与所述作用风缸连接,所述转换塞门第一出气接口与所述安全阀连接,所述转换塞门第二进气接口与所述平均管连接,所述转化塞门第二出气接口与大气连通,以使机车无火回送时,所述转换塞门置于导通位以保证所述作用风缸的压力值为所述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值的同时所述平均管和大气导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110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制动系统和车辆
- 下一篇:一种对输入力推杆限位的真空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