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96822.5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42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靳润芳;杨帆;张艳艳;朱兵颖;陈雯;王夏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水利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渗透反应墙 二级处理 深度处理 出水管 河道水 分级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 预处理区域 河道 体液 底端 交错设置 生态浮岛 提升水泵 出水端 起始端 浸没 滤网 下端 体内 施工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区域、二级处理区域及深度处理区域,预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设有第一滤网,第一滤网上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的上方,下端浸没在河道水体内;二级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第二可渗透反应墙交错设置,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底端与河道底端间隔有距离,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下;深度处理区域内设有多个生态浮岛,深度处理区域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提升水泵,且出水管的出水端位于二级处理区域的起始端。本实用新型施工方便、快捷,并且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营养盐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河道水体黑臭现象。黑臭河道是指河道水体经过污染源的侵入后,污染源长期积累在河底的淤泥中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导致河道水体变黑发臭的现象。城市河流的环境恶化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解决黑臭河道的污染、恢复河道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黑臭河道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物理法包括底泥疏浚和调水等,化学法主要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氧化和化学沉淀等,但这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缺点,物理法中的引水换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且工程量巨大;底泥疏浚虽然可以清除大量污染物,但会破坏河道原有的生物种群,消弱其自净能力;化学法投资高、运营成本高,且易给河道带来新的污染物质。现有的生态修复法一般采用生物复合酶技术、微生物菌剂等,虽然投资较小,运营成本低,但易受水体中溶解氧的限制,且往水体中投加的微生物菌剂容易随水体流动而流失,从而影响处理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新的黑臭河道生物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处理黑臭河道时均存在缺陷,且难以将黑臭河道处理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区域、二级处理区域以及深度处理区域,所述预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的上端位于所述河道水体液面的上方,下端浸没在所述河道水体内;
所述二级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多个第二可渗透反应墙,且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底端与河道底端间隔有距离,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上;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底端与河道底端固接,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下,且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上端重叠;
所述深度处理区域通过第二滤网与所述二级处理区域隔开,所述深度处理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生态浮岛,所述深度处理区域内还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提升水泵,且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所述二级处理区域的起始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网的底端与河道底端接触或间隔距离,所述第一滤网的两侧均与河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上端重叠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高度的1/4-1/5。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厚度均为5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均由钢筋混凝土和植物组成。
优选的,所述生态浮岛包括泡沫主体,所述泡沫主体上纵向开设有多个种植孔,每个所述种植孔中均固定有定植环,每个所述定植环中均种植有挺水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水利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洛阳水利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968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脱漂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生物处理中水回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