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89549.3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95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王德显;范军锋;张可乐;邹纯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24 | 分类号: | E04G21/2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诺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9 | 代理人: | 刘兴顺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水管道 旋转盘 支撑柱 底座 管道接口 焊接方式 浇灌装置 连接支架 土建施工 现有装置 喷头 本实用新型 螺栓固定 喷头设置 移动方便 体积小 减小 螺纹 拧接 销轴 省力 混凝土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包括:底座、旋转盘、支撑柱;所述底座呈X形板状结构;所述旋转盘设置在底座的上侧,且旋转盘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接;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旋转盘的上侧,且支撑柱与旋转盘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喷水管道设置在支撑柱的上侧,且喷水管道与支撑柱通过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及销轴相连接;所述喷头设置在喷水管道的前端,且喷头与喷水管道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管道接口设置在喷水管道的一侧,且管道接口与喷水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通过对现有装置的改进,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省力、移动方便且能够减小水流对混凝土冲击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建用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作为一种当代极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大量且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当中,混凝土在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水泥在逐渐硬化的过程水化作用属于放热反应,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在热量不均匀或高温膨胀条件下容易产生裂缝,浇水降温可以有效减小或杜绝裂缝;混凝土的浇水养护不及时,一方面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产生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因此需要定时对混凝土精心喷水,以防止其开裂,但是现有的用于混凝土浇水装置具有以下不足:
在现有的建筑混凝土喷水中,尤其是较小规模的建筑中,通常是由施工人员手持水管对混凝土进行喷淋浇灌,其使用极为不方便,较为费力,且通过水管直接喷水时,水是呈块状下落,其易对未干燥的混凝土造成损坏。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建筑混凝土喷水中,尤其是较小规模的建筑中,通常是由施工人员手持水管进行喷淋浇灌,其使用极为不方便,较为费力,且通过水管直接喷水时,水是呈块状下落,其易对未干燥的混凝土造成损坏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包括:底座、旋转盘、支撑柱、喷水管道、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销轴、喷头、管道接口、握把、万向轮;所述底座呈X形板状结构;所述旋转盘设置在底座的上侧,且旋转盘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接;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旋转盘的上侧,且支撑柱与旋转盘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喷水管道设置在支撑柱的上侧,且喷水管道与支撑柱通过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及销轴相连接;所述喷头设置在喷水管道的前端,且喷头与喷水管道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管道接口设置在喷水管道的一侧,且管道接口与喷水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握把设置在喷水管道的尾部,且握把与喷水管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万向轮设置在底座的下侧,且向轮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所述底座的俯视结构呈X形板状结构,且底座的中部呈圆形状。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焊接在支撑柱的上端,第二连接支架焊接在喷水管道的下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所述管道接口呈倾斜状设置,管道接口的进水口倾向喷水管道的尾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所述握把呈矩形环状结构,且握把在喷水管道的尾部共设置两处,两处握把呈五十度夹角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土建施工浇灌装置,所述喷头呈圆形筒状结构,且喷头的出水口呈莲蓬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895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筋定位工装
- 下一篇: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移动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