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热垫平板式吹氩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78272.4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940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许瑞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坤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72 | 分类号: | C21C7/07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宝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吹氩 密封圈 接头体 侧支架 隔热垫 钢包 本实用新型 环状凹槽 隔热层 固定座 平板式 从上向下 调整组件 二氧化硅 复合隔热 纳米硅胶 使用寿命 氧化周期 热传导 上接管 下接管 压紧力 密封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热垫平板式吹氩接头,包括钢包侧支架、吹氩接头上部、密封圈、吹氩接头下部、上接管和下接管;钢包侧支架、吹氩接头上部和吹氩接头下部依次从上向下同轴排列,吹氩接头下部包括固定座、接头体及压紧力调整组件;固定座内安放接头体,接头体顶端设有环状凹槽,环状凹槽内安装密封圈,密封圈位于接头体顶端与吹氩接头上部连接处,接头体与吹氩接头上部间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吹氩接头上部和钢包侧支架之间设置隔热层,隔热层包括依次从上向下的二氧化硅复合隔热垫和纳米硅胶隔热垫。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阻止热传导,使得吹氩接头下部的温度大大降低,使得密封圈的氧化周期变长,增加了密封圈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热垫平板式吹氩接头,属于炼钢技术领。
背景技术
钢包底吹氩工艺是炼钢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钢包底吹氩气吹入钢水中,以气泡的形式分散于钢水并上浮。周围的钢水受浮力的驱动,使钢水在钢包内流动,从而使添加在钢水中的合金、溶剂等加速熔化,促进刚也成分和温度的均匀以及夹杂物的上浮,去除了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和有害气体,达到精炼钢液的目的。
在使用中发现,由于钢包长时间在线工作,钢包外壁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00~300℃,由于热传导的因素,导致图中所示钢包侧支架和吹氩上部装置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00℃左右,由于吹氩下部装置的密封件是硅橡胶材质,众所周知,影响橡胶材质密封性能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温度,因此在长时间处于高温的情况下,密封件的密封性能会急剧下降,导致密封失效,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增加了更换密封圈的数量,增加了使用成本,增长了炼钢周期,甚至影响炼钢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隔热垫平板式吹氩接头,有效隔热,延长密封圈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隔热垫平板式吹氩接头,包括钢包侧支架、吹氩接头上部、密封圈、吹氩接头下部、上接管和下接管;所述钢包侧支架、吹氩接头上部和吹氩接头下部依次从上向下同轴排列,
所述吹氩接头上部安装在钢包侧支架下部,通过上接管连接到吹氩元件;所述吹氩接头下部包括固定座、接头体及压紧力调整组件;所述固定座内安放接头体,所述接头体顶端设有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内安装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接头体顶端与吹氩接头上部连接处,所述接头体与所述吹氩接头上部间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所述吹氩接头上部和所述钢包侧支架之间设置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括依次从上向下的二氧化硅复合隔热垫和纳米硅胶隔热垫;纳米硅胶隔热垫放置在吹氩接头上部表面的凹槽内,所述二氧化硅复合隔热垫放置在纳米硅胶隔热垫上方,钢包侧支架与吹氩接头上部之间用螺栓螺母紧固,所述隔热层就夹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体的底部设有一个以上圆形凹孔,所述圆形凹孔位置对应密封圈位置,位于密封圈正下方,在固定座底部呈圆形均匀分布;固定座底面上设置多个压紧力调整组件,压紧力调整组件位于圆形凹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力调整组件包括弹性补偿件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弹性补偿件底部,弹性补偿件通过固定板支承在固定座底面下的钢包支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力调整组件对应密封圈位置,在固定座底部呈圆形均匀分布,压紧力调整组件通过固定板支承在固定座底面下的钢包支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接管和下接管同轴。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的横截面、所述环状凹槽的横截面均为倒置的梯形,所述密封圈固定设置在所述环状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二氧化硅复合隔热垫、纳米硅胶隔热垫与吹氩接头上部同轴设置。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阻止热传导,使得吹氩接头下部的温度大大降低,工作时的温度低于100℃,使得密封圈的氧化周期变长,大大的增加了密封圈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坤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坤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782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