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凹壁的可折叠式作业舱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75502.1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43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名君;曾永红;王开云;吴沛沛;曾凡清;苟绍亚;敬勇;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铁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1F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张行知;杨冬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业舱 凹壁 踏板 可折叠式 拉钩 活动侧壁 开口侧 吊环 安全保护措施 高空作业安全 施工作业设备 本实用新型 铰链结构 两侧设置 施工难题 施工作业 边坡 铰接 拉绳 山壁 省工 施工 山坡 灵活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凹壁的可折叠式作业舱,涉及陡崖施工作业设备技术领域。其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适用于凹壁的可折叠式作业舱。包括作业舱框架和活动侧壁,所述作业舱框架一侧设置为开口侧,所述活动侧壁包括第一踏板,所述第一踏板后端与开口侧的作业舱框架铰接;所述第一踏板前端的两侧设置有拉钩,所述作业舱框架上设置有与拉钩相对应的吊环,所述拉钩与吊环之间连接有拉绳。在凹壁作业时,通过铰链结构将第一踏板展开灵活调节撑出位置,使得操作人员能够靠近山坡上的凹壁进行施工作业,解决了高危边坡上的高空作业安全施工难题,加大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提高了在陡直山壁上施工的效率,省工、省钱、又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陡崖施工作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凹壁的可折叠式作业舱。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铁路和水电站等的建设,有很多工程处于山区,而山体滑坡、泥石流、岩崩、雪崩等山体灾害对基础建设和施工人员造成极大的伤害。针对这些灾害,现有的方法是采用对工程的邻岩坡地段实施拦截、加固等保护措施进行治理。而这些治理工程中,必然将进行人工作业,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就成了工程建设中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悬崖绝壁上施工,施工人员的安全更为重要。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现有措施是:在岩壁上开凿或搭建一条之字形的栈道,让施工人员从栈道到达目的地再行施工,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工,加大了成本,而且仍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另一种方法是用安全绳系吊施工人员到悬崖工作点进行单人作业,这种操作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解决不摆动等问题,会给施工人员带来诸多不便,且施工进度很慢。特别是需要在悬崖凹壁处进行施工,采用第二种方式,施工人员很难靠近凹壁,增大了施工难度,其自身安全仍难以保证。
专利号200820062470.0,名称为“可调式悬崖安全作业舱”公开了一种悬崖高空作业时的作业舱,其通过活动底板使施工人员能够靠近悬崖崖壁施工,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对于凹壁施工,由于活动底板的长度限制,施工人员还是不能有效的靠近崖壁,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凹壁施工的安全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适用于凹壁的可折叠式作业舱。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适用于凹壁的可折叠式作业舱,包括作业舱框架和活动侧壁,所述作业舱框架一侧设置为开口侧,所述活动侧壁包括第一踏板,所述第一踏板后端与开口侧的作业舱框架铰接;
所述第一踏板前端的两侧设置有拉钩,所述作业舱框架上设置有与拉钩相对应的吊环,所述拉钩与吊环之间连接有拉绳。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侧壁还包括铰链杆,所述铰链杆设置于第一踏板两侧,所述第一踏板通过铰链杆与开口侧的作业舱框架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侧壁还包括第二踏板和折叠杆,所述折叠杆设置于第二踏板两侧,所述折叠杆与铰链杆铰接,在铰接处设置有限制折叠杆与铰链杆转动的止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止动结构包括连接筒体,所述连接筒体两端分别套设于铰接处的铰链杆和折叠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铰接处到第一踏板前端边缘的距离H大于连接筒体的长度L。
进一步地,所述作业舱框架和活动侧壁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平衡作业舱的拉环,所述拉环通过拉绳与凹壁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踏板上设置有用于紧贴凹壁的锥形定位轴。
进一步地,所述作业舱框架内设置有工具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适用于凹壁的可折叠式作业舱,第一踏板与开口侧的作业舱框架铰接,需要在悬崖凹壁处进行施工时,通过铰链结构将第一踏板展开灵活调节撑出位置,使得操作人员能够靠近山坡上的凹壁进行施工作业,解决了高危边坡上的高空作业安全施工难题,加大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提高了在陡直山壁上施工的效率,省工、省钱、又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铁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铁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755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园林设计生态护坡
- 下一篇:钢丝绳交叉紧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