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69608.0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32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彭昆明;夏初阳;岳磊;王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0125 | 代理人: | 邢明顺 |
地址: | 3256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螺纹孔 探测器壳体 安全用电 壳体 指示灯 固定螺纹孔 显示屏槽 按键槽 绝缘垫 本实用新型 安全隐患 壳体内部 壳体外部 两侧设置 墙体安装 使用寿命 短路 凹凸槽 边角处 固定板 后端盖 加强杆 连接杆 连接柱 散热孔 引水槽 支撑杆 散热 侧板 插槽 挡水 导水 卡槽 紧贴 雨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包括壳体、第一连接螺纹孔、显示屏槽、指示灯槽、按键槽、支撑杆、挡水顶板、导水侧板、引水槽、后端盖、第一固定螺纹孔、第二连接螺纹孔、连接柱、插槽、卡槽、散热孔、绝缘垫、凹凸槽、连接杆、固定板、加强杆和第二固定螺纹孔,所述壳体的边角处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螺纹孔,且壳体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有显示屏槽、指示灯槽和按键槽,该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能够防止雨水落入壳体内部,避免线路发生短路;而且在壳体外部两侧设置有绝缘垫,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该设备能够避免紧贴墙体安装而造成的散热不佳的情况,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探测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智慧用电是对线路中可能发生的漏电、电弧、过载、短路、线缆温度反常等电气安全危险做到实时监管;当发现作业电流反常时,发作报警并切断电源;现有技术中的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无法防止外界雨水进入壳体内部,可能会导致壳体内部线路短路,影响设备的工作效率;而且没有做到绝缘措施,工作人员带电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长时间工作会使设备发热,损坏内部部件,使得设备的寿命大大降低;因此,设计一种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包括壳体、第一连接螺纹孔、显示屏槽、指示灯槽、按键槽、支撑杆、挡水顶板、导水侧板、引水槽、后端盖、第一固定螺纹孔、第二连接螺纹孔、连接柱、插槽、卡槽、散热孔、绝缘垫、凹凸槽、连接杆、固定板、加强杆和第二固定螺纹孔,所述壳体的边角处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螺纹孔,且壳体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有显示屏槽、指示灯槽和按键槽,所述壳体的顶部中间通过螺栓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挡水顶板,所述挡水顶板的两侧通过焊接安装有导水侧板,所述挡水顶板和导水侧板的顶部均开设有引水槽,所述壳体的后方一侧设置有后端盖,所述后端盖的边角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螺纹孔和第二连接螺纹孔,所述后端盖的一侧通过焊接安装有若干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内部开设有插槽,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且壳体的两侧分别粘贴有绝缘垫,所述绝缘垫的表面开设有凹凸槽,所述后端盖的后方一侧的顶部和底部通过焊接分别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两个加强杆,且固定板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固定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灯槽位于显示屏槽的底部,且按键槽位于显示屏槽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挡水顶板的宽度与壳体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螺纹孔与第二连接螺纹孔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盖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垫位于散热孔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该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通过在壳体的顶部设置挡水顶板可以避免雨水直接落到壳体外侧并通过缝隙进入壳体内部,从而使得内部电气设备能够安全工作,避免出现线路短路的情况;
2.该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通过在壳体的外部两侧设置绝缘垫,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持绝缘垫区域可以防止发生触电的情况,消除了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
3.该智慧安全用电探测器壳体结构,利用连接杆连接固定板,通过螺栓将固定板固定在墙体上,从而避免直接将设备紧贴墙体进行安装,此结构可以使得设备得以悬空安装,提升了设备的散热性能,从而大大提供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新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696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