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墨换热器专用换热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61969.0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43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薛家伟;谭银昌;王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世纪伟业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9/00 | 分类号: | F28F19/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慧宜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6 | 代理人: | 夏冬玲 |
地址: | 4433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块 引流通道 石墨换热器 环形凹槽 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 径向贯通 径向密封 上下两端 轴向贯通 密封性 石墨块 | ||
一种石墨换热器专用换热块,包括换热块本体,换热块本体上沿轴向贯通设有多个第一引流通道,换热块本体上沿径向贯通设有多个第二引流通道,第一引流通道、第二引流通道之间相互保持独立;所述换热块本体上下两端的端面上至少设有环形凹槽,密封圈置于环形凹槽内对相邻两换热块本体径向密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石墨换热器专用换热块,可提高石墨块的密封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块,尤其是一般石墨换热块。
背景技术
石墨换热器是传热组件用石墨制成的换热器。现有的一般石墨换热块均是通过边缘的坎肩相互拼合而成。由于石墨换热器内需要进行两种液体物料的热量较好,因此现有采用简单拼接方式不利于密封,容易导致外漏或内流,使得产品中混入杂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般石墨换热块,能够提高换热块之间连接的紧密可靠性,避免外漏或两种物料的混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墨换热器专用换热块,包括换热块本体,换热块本体上沿轴向贯通设有多个第一引流通道,换热块本体上沿径向贯通设有多个第二引流通道,第一引流通道、第二引流通道之间相互保持独立;所述换热块本体上下两端的端面上至少设有环形凹槽,密封圈置于环形凹槽内对相邻两换热块本体径向密封。
所述密封圈包括由内向外设置的橡胶内环、不锈钢中间层及四氟乙烯层,不锈钢中间层与四氟乙烯层一侧卡接。
所述密封圈的横截面为圆形或M型。
所述不锈钢中间层及四氟乙烯层为整体式结构且两头通过迷宫结构卡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石墨换热器专用换热块,通过设置耐腐蚀的密封圈,可使得石墨换热块拼接后的密封性得到很大提高,有效防止了酸液外漏,提高了设备整体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的安装示意图(第一种)。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的截面图(第一种)。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的安装示意图(第二种)。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的截面图(第二种)。
图中:换热块本体1,第一引流通道2,第二引流通道3,环形凹槽4,密封圈5,橡胶内环6,不锈钢中间层7,四氟乙烯层8,迷宫结构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一种石墨换热器专用换热块,包括换热块本体1,换热块本体1上沿轴向贯通设有多个第一引流通道2,换热块本体1上沿径向贯通设有多个第二引流通道3,第一引流通道2、第二引流通道3之间相互保持独立。多个换热块本体1对接后,第一引流通道2作为酸液的流通通道,而第二引流通道3作为换热介质的流通通道,该结构为现有一般换热块基本的设置。为了实现相邻的换热块本体1对接后接缝处的密封性,避免酸液从缝隙流出进入到换热块本体1与壳体的间隙而腐蚀壳体。可在换热块本体1上下两端的端面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环形凹槽4,上下换热块本体1上的环形凹槽4构成封闭槽,密封圈5置于封闭槽内并将相邻的换热块本体1的缝隙进行密封。相对与原来简单的坎肩扣接而言,该结构可提高密封性,杜绝了酸液外溢。
由于酸液具有腐蚀性,因此对密封圈5进行再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世纪伟业防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世纪伟业防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619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除垢折流板散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辐射管换热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