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60117.X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87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邓海鹏;鞠林润;刘成士;贺文文;左帆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1 | 分类号: | G01N21/01;G01B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金宇平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锂电池 极柱焊接 夹持机构 本实用新型 凹槽内壁 夹持块 试验 焊接接头表面 测试效率 焊接接头 镶样 吻合 节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包括夹持块,夹持块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底面向内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沿深度方向的截面大于第二凹槽沿深度方向的截面,第一凹槽内壁和第二凹槽内壁与所述焊接接头表面吻合;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不需对焊接接头进行镶样处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金相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锂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备用电源系统、微电网储能系统中,动力锂电池含有卷芯、电解液、外壳、盖板等结构,在盖板上,为了增强导电性,极柱和压板的连接方式采用铆接加焊接的方式,在设计端,需要对极柱焊接接头进行验证,观测极柱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和熔池形貌;由于焊接接头呈扁平结构,在光镜下观察焊缝剖面金相时,很难竖直站立,无法进行观察;传统解决方法是采用金相镶样机对焊接接头进行镶样,方便打磨和光镜观察,此方法进行批量金相试验时,存在成本高和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包括夹持块,夹持块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底面向内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沿深度方向的截面大于第二凹槽沿深度方向的截面,第一凹槽内壁和第二凹槽内壁与所述焊接接头表面吻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不需对焊接接头进行镶样处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金相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的侧视图;
图3为动力电池盖板的轴测图;
图4为动力电池盖板剖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焊接接头放置在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的轴测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的侧视图,图3为动力电池盖板的轴测图,图4为动力电池盖板剖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5为焊接接头放置在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包括夹持块,夹持块上设有第一凹槽1,第一凹槽1底面向内设有第二凹槽2,第一凹槽1沿深度方向的截面大于第二凹槽2沿深度方向的截面,第一凹槽1内壁和第二凹槽2内壁与所述焊接接头表面吻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不需对焊接接头进行镶样处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金相测试效率。
参照图3-5,本实施例的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的使用过程中,先将焊接接头沿径向切割,使极柱环形焊缝截面暴露出来,之后取剖切得到的样品,将金相观测试样的剖切面打磨、抛光、腐蚀和清洗,再放置进入夹持块中,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与试样表面吻合,从而保持试样稳定,金相观测面呈水平状态,放到光镜下观察焊缝熔池尺寸形状及组织形貌。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动力锂电池极柱焊接接头金相试验夹持机构,不需对焊接接头进行镶样处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金相测试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601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缠绕膜粘度检测装夹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澄明度检测仪